人民网>>文化>>媒体联播

陕北周代墓葬现完整青铜“马面具” 或发现荒帷

韩宏

2015年01月23日10:35    来源:文汇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陕北周代墓葬现完整青铜“马面具” 或发现荒帷

  ■本报驻陕记者 韩宏

  陕西考古工作者在宜川县东距黄河约30公里处发现一个面积14万平方米的墓地,在对该墓地北区的发掘中,共清理23座墓葬、1座车马坑和5处灰坑(沟)遗迹。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昨日宣布,发掘出的这座车马坑,为陕北高原考古首次发现的周代车马坑,坑内两辆马车装饰复杂繁华,4具马骨依然在列,有两匹马还佩戴着保存较好的青铜马胄,这十分罕见。此次考古发掘,填补了黄河西岸延安东部区域商周时期遗址的考古发掘空白,为陕北高原南缘区域两周时期考古学文化面貌的探讨,提供了崭新材料。

  发现大量铜鱼、铜铃、石坠等饰件

  这处名为“虫坪塬”的墓地,分布在两条冲沟间的狭长黄土塬上,划分为北、中、南三区。这里南距两周时期遗址—韩城梁带村芮国墓地仅百余公里。已清理的墓葬中,除最大的中型墓葬M17外,均为小型墓葬。根据出土物的特征,专家初步判断该墓地的年代大致处于两周时期。

  考古工地负责人李彦峰说,目前已从该墓地的墓葬中,出土了铜器、玉器、陶器、玛瑙、石器和泥质明器等多类文物。

  据介绍,M17号墓虽然已被盗扰,但在椁室周围发现大量的铜鱼、铜铃、石坠等饰件,在椁室的棚木之上发现用于悬挂铜鱼、石坠等饰件的“日”字形木质框架,佐证了《礼记》中关于“鱼跃拂池”的记述。木质框架下发现散落着大量鱼状铜饰件、不规则菱形石坠饰及少数铜铃、铜片等。部分铜鱼头部穿孔上还残留有绳子,有的铜鱼表面浸染有红黑相间织物花纹,表明当时的木框上或者椁上覆盖有织物,织物上挂满了青铜鱼、石坠、铜铃等装饰物,其中青铜鱼有七八厘米长,数量有200多条。

  但也有专家推测,这可能是“荒帷”(罩在棺椁上的织物罩子,装饰有图文及其它金属坠饰),是两周时期常见的丧葬仪具。由于年代久远,绝大部分荒帷在现代考古发掘中难以完整发现。

  M17号墓主人至少是士大夫

  李彦峰告诉记者,这次发掘最大的亮点,是在距M17号墓5米远发现了随葬的车马坑,表明M17号墓主人身份不一般。该坑为长方形竖穴,东西长7.1米,南北宽3.0米,深2.7米,坑内埋设两木质车,前后纵向排列,各有在驾的马骨两具,有青铜装饰。

  其中一号车的车舆与两匹驾马保存较好,规格较高,装饰华丽。车身通体涂有深红色的漆,不少构件表面饰有朱漆绘夔龙纹。车上还发现了青铜銮铃、青铜辖軎(读音wèi,固定车轮的部件),甚至有玉片镶嵌来装饰。

  令人吃惊的是,一号车的两匹马头上还戴着两副青铜马胄,马胄是由顶梁片、面侧片、鼻侧片缀合而成,铜片内壁先衬一层粗织麻布,其内再衬垫一个用竹篾状编织成的有菱形孔格的笼状物,用来保护马面。李彦峰说,以前发现的马胄多是碎片,而这次保存较为完整,这在陕西还是首次发现。二号车的车舆和驾马均没有装饰,规格较低,两匹驾马破坏严重。

  专家说,陕北高原首次发现的这一车马坑,为两周马车的时空分布研究提供了新的考古材料。该坑一号车结构完整,装饰繁复,保存较好,两副青铜马胄,更是研究古代驾马防护装具的重要实物资料。

  目前,考古工作者已对坑内遗迹进行了三维信息扫描,并对一号车的马胄、马首采取石膏打包方式提取,同时对马骨进行DNA信息采样,以分析马的种属及其来源。

  此前,两周时期大型墓葬出土的车马坑内,有4匹马的一般是贵族等级,中型墓葬也发现过两匹马的车马坑。墓主人身份的断定,一般靠出土青铜器的铭文来判断。但此次墓葬已被盗扰,没有出土青铜器,目前只能说明墓主人身份等级高,至少在士大夫以上,以该墓为核心的墓地等级也高。

(责编:易潇、许心怡)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