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聚焦】
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不能在为什么人的问题上发生偏差,否则文艺就没有生命力。
——习近平
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能不能搞出优秀作品,最根本的决定于是否能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
——习近平
文艺是时代的镜子,是时代的精神面貌,是一个时代的风向标。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如何为时代汇聚强大精神动力,如何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成为两会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
秘诀:除了深入生活,还是深入生活
影视剧编剧高满堂委员应该是当下中国最会讲故事的人之一。30年的编剧生涯中,他创作出了《闯关东》《北风那个吹》《钢铁年代》《温州一家人》《老农民》等优秀作品,不仅获得了高收视率,也收获了良好口碑。
很多年轻编剧向高满堂请教:在创作上,是不是有什么秘诀?
“如果说有什么秘诀的话,那就是除了深入生活,还是深入生活。”以年初热播的《老农民》为例,为了把中国农民60年的历程记录下来,高满堂5年内奔走于5个省份,采访了200多人。坐炕头、唠家常、喝酒聊天,与老百姓打成一片的交流方式,让采访对象总是愿意跟高满堂敞开心扉,“各种好故事也就源源不断地来了”。
“一只鸟能凭空起飞吗?想象的翅膀一定要蹬着坚实的大地。”高满堂说,作家的想象力再丰富,都不如现实生活精彩,因此文艺家要想创作出好作品,首先要向生活、向现实找素材。
中国编辑学会会长郝振省委员做了一辈子的编辑出版工作。在他看来,深入生活不仅是创作者的事情,也是所有文艺工作者应该坚守的原则。他以文学图书出版为例指出,好的文学作品的推出,除了创作者要“潜心创作”,文学编辑也要有发现优秀作品的眼光和能力。越是在当下激烈竞争的文学作品出版环境中,文学编辑越要走向基层,多留心、多交友,因为“对优秀作品萌芽的发现,往往是无心插柳却柳成荫”。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艺工作者面临的诱惑很多。在此情况下,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言恭达委员呼吁广大文艺家一起守护文化,让艺术回归心灵,并在人民和社会的大爱中寻求闪光点,“坚持文化信仰,我们的文化作品就有希望有力量”。
路径:建立科学的文艺作品评价标准
人民群众需要好的文艺作品。那什么样的作品才是好的文艺作品?
“好的文艺作品应该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而不能唯收视率马首是瞻,不能将娱乐大众作为唯一追求。艺术就是艺术,里面应该有娱乐性,但仅仅依靠纯粹的娱乐永远不是艺术。”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田青委员如是说。
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汤素兰委员进一步指出,优秀的艺术作品,不是迎合世俗与时尚,而是给人以精神向上的力量。最好的精神食粮应该是艺术性和思想性完美结合的文艺作品,是艺术家用心创造出来的、既有鲜明的艺术个性,又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可以成为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