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历史深沉的回声从不曾远去,历久弥新。为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北京卫视《档案》栏目推出大型纪录片《红军不怕远征难》,将镜头再次聚焦长征这一人类历史上的壮举。看五岭逶迤,望乌蒙磅礴,循着八十年前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足迹,这部纪录片在新的时代征程里用影像续写了新的传奇。
纪录片是时代的一面镜子,《红军不怕远征难》用今人的眼光去重新审视长征,成功找到了长征于当下的意义。在和平年代,战火硝烟的长征已经远去,但长征精神历久弥新。每一代年轻人的成长都需要一次长征精神的洗礼,在触摸历史、今昔对比的过程中感受心灵震撼,重新审视自我和当下,进而学会珍惜和敬畏,收获勇气。
不同于以往的影视作品侧重于对长征过程的描述,纪录片《红军不怕远征难》将这段苦难辉煌的历程作为背景,通过对史料的重新发掘,重在揭秘这段征途中鲜为人知的人物故事,将刻画的重点放在一群怀揣着革命理想与青春热血的年轻人身上,展现人们不曾了解过的长征。导演组平均年龄仅为26岁,从江西出发,经广东、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甘肃、宁夏、陕西等省区,翻越了都庞岭、老山界、娄山关、乌蒙山、夹金山、岷山、六盘山,渡过了潇水、湘江、乌江、赤水、金沙江、大渡河,穿越了松潘大草地,祭扫了一百多处红军烈士纪念碑和无名烈士墓,采访了两百多位长征历史亲历者、见证人和红军后代。导演组重走长征路的目的:一是挖掘长征路上红军将士震撼人心的故事以及人性的力量;二是进行实地的资料调研;三是用现代的视角,记录红军长征途径之地今昔的对比变化。这些年轻人将自己的真实感受熔铸在纪录片中,传递给更多的年轻观众。
《红军不怕远征难》完全走出摄影棚,所有的拍摄全部在真实的历史场景、遗址和重建的场景拍摄。纪录片创造性的采用“双叙述人”的交叉讲述方式,在角色和内容分工上,讲述人石凉更多的是一位历史“亲历者”和“体验者”,在片中,他将体验很多不同的历史角色,比如通讯员、炊事员、红军连长甚至是某个旁观的普通老百姓;而谭江海更多的是一位历史的“回望者”,他是以全知讲述人的身份梳理和总结这段历史,同时推进故事的讲述。两人也分别代表着历史和现代两个时空。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红军不怕远征难》突破了长期以来对长征历史艺术创作的视觉惯性,选择符合史实,减少艺术加工和臆想的拍摄手法,在美与真实的选择中,选择把真实放在第一位。电视创作需要与历史同流、与时代共进,历史不会等待懈怠者和观望者,开拓者才是电视创作者们应承载的角色。这要求电视节目创作者在激烈的竞争中要看清自己的前路,要始终将历史精神和文化气质的精髓传递出去。不忘初心,方能守住长远,在电视泛娱乐化的背景下,《红军不怕远征难》有益于促进创作心态的沉淀和社会责任意识的回归。
(冷凇 张丽平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