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談實錄]中國國家畫院院長楊曉陽談文化發展戰略【3】--文化--人民網
人民網>>文化>>本網原創

人民網文化頻道聯合文化部推出“兩會代表委員”系列訪談第五場:

[訪談實錄]中國國家畫院院長楊曉陽談文化發展戰略【3】

2013年03月14日14:47    來源:人民網-文化頻道    手機看新聞

美術學院要辦出自己的特色,個人也要形成自己的特色,這樣文化才是正常的生態。

[主持人]:我們曾經看過您有這樣的口號是,中國美術院要有中國特色,中國的美術學要有自己的特色,而每一個學子也要有個人的特色。想請問一下您,您這句話當中,三個特色具體是指什麼呢?

[楊曉陽]:我曾經長期在美術學院工作,對美術教育我有很多實踐、很多思考,也有很多總結。藝術就其本質來說,它是講個性的。藝術,是人類對於自然的一種感受,這種感受,由於個性的一種發揮,所以它從各個方面切入,它對這個世界的認識,它不是政策性,它不是經驗性的,它是隨時隨地在變化的。藝術家是最敏感的一個群體。別人沒有注意到的事情,他注意到﹔別人沒有穿透了,他穿透了。他以個性的表達來豐富文化的歷史和這個整體。每一個藝術學院辦成一個樣子,全世界辦一個就可以。每個人畫成一個樣子,全世界一個畫家就可以了。

[楊曉陽]:從根本上來講,藝術的個性在於個人,但是作為世界,由於它的歷史背景,由於它的文化背景,由於它的生存的地理的特色不同,每一個地域,它形成一種特色,它是自然而然的,是符合文化發展規律,也是符合藝術本質的。每一個學校都要辦出自己的特色,在中國,比如說像廣州美術學院,它是改革開放的前沿,它在公共藝術方面,它在設計方面,它曾經引領中國實用美術、公共藝術、設計藝術的前沿。

[楊曉陽]:比如西安美術學院,它地處十三代王朝的古都,它看得見、摸得著的中華文化的遺跡隨處可見,它應該更加傾向於研究、繼承、發展中國的傳統文化。比如中央美院,它地處在一個政治經濟的文化中心,它應該是海納百川的。作為每一個畫家,你有不同的感受、不同的作品,豐富我們這個文化園丁,豐富我們這個百花齊放的局面。如果大家都搞成一個樣子,那顯然不是藝術的本質了,它可能是一種走向實用美術,走向普及。但是,作為美術學院,它不但要有創作,它還要有創新。有很多人把創作和創新混為一談,我認為創作的核心是創新,創新的核心是個性。這個個性的形成,創新的形成,它就要尊重不同人的不同感受,這個人的不同感受,是由於他自己的條件所限制,他自己的條件決定了他的感受方式不一樣,他的頻道跟你的頻道不一樣,他接受的東西和感悟的東西,他的層面和深入程度,他有自己的特色,這樣文化就會百花齊放。

[楊曉陽]:所以,美術學院要辦出自己的特色,個人也要形成自己的特色,這樣文化才是正常的生態。我們都去模仿西方,要西方就可以了,要中國干什麼。中國文化是個早熟的文化,它是在商周時代已經確立了自己的最高目標,它就是天人合一的,它就是大美為真的。天人合一、大美為真,就不能太個人主義。所以,它的和諧的局面就能夠形成。

[楊曉陽]:西方的現代主義,它實際上是以人為本的借口的一個產物,以人為本,可以忽視天地。以人為本,可以忽略別人,我以我為本,你以你為本,這個問題本來是階段性的正確提法,被發展成一個反面的借口,就形成現在的局面。西方的藝術,它極端的個人化,可能破壞自然。現在很多有識之士又提出來,藝術家不能太個性化,不能太個人化。個性化是藝術的表現,個人主義就不好了,這個界限非常的微妙,搞不好就混為一談,以人為本它是對的,但是以個人為本就會危害這個社會。藝術講個性,可是極端的個人主義就不只是個性了,這是兩個概念,這非常模糊。中國人從商周時代,對天人合一的觀念,已經確立。在古代,包括在一些政治學的范疇,就講聖人無心,以天地之心為心,聖人無心,以民心為心。所以,我們中國的文化,它在最高的目標的設置上,它是最早提出來一個最大的目標,它講究大美,什麼叫大美?天地有大美而不言,那就是說,以天地為美,就為之大美。

[主持人]:人只是其中一個元素。

[楊曉陽]:是這樣的。

(責任編輯:值班編輯、許心怡)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