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網編者按:2013年上半年,拍賣市場呈現出小幅升溫的反彈景象,但曾紅火一時的藝術品信托卻遭遇滑鐵盧,發行單位和產品的數量都出現了大幅度下滑。業內普遍認為中國信托業務進入了漫長的調整期。
上半年藝術品信托現“囧態” 僅有十款產品發行
據不完全統計,2013年以來,藝術品信托市場陷入低迷,新項目發行數量大幅減少。僅山東信托、國投信托、長安信托和西藏信托四家信托公司發行了10款信托產品,比2012年上半年13家參與公司和24款產品,今年市場的藝術品信托市場顯得落寞很多。
前幾年瘋狂增長藏禍根 系統化不足致難以持續發展
2009年,國投信托發行了“盛世寶藏1號保利藝術品投資集合資金信托計劃”,標志藝術品信托的開始。其后,藝術品信托資產不斷擴張,在2011年更是井噴式增長,全年發行45款,規模達55億元,比2010年暴增626.17%,且藝術品信托的收益率高達10%至12%,遠高於行業平均水平,這讓投資者趨之若?。 【詳細】
近幾年藝術品信托經歷了一段增長期,在這急劇增長的背后,隱藏著巨大的風險。“在近幾年藝術品信托項目激增的過程中,一些信托公司盲目逐利,沒有專業的人才運作,將項目運行管理的主動權都放在了投資顧問身上,信托經理的職能缺失,這也是信托風險控制方面普遍存在的問題。現在市場遇冷,如果抵押物流拍,那誰來兌付投資者的本金和收益、如何兌現成了產品管理者的難題,甚至不排除信托公司自己埋單的可能。”一名信托業內資深人士透露。 【詳細】
“藝術品信托發行成本較高,收益壓力相對較大。同時,在目前的藝術品信托中,‘春買秋賣、快進快出’成為了常見的操作方式,短線操作也加大了投資風險。過去市場行情火熱的時候,這種短線操作還能獲益,但在當前回調的行情下,藝術品信托顯然已經不是合適的投資方式,投資者對於信托產品信心下降,募集變得困難。再加上‘國38號文’對文交所進行了清理和整頓,雖然規范了藝術品市場,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擠壓了藝術品信托的退出空間,使得發行藝術品信托的風險加劇,信托產品發行量也就自然減少了,”一信托業內人士如是表達。 【詳細】
此外,藝術品信托市場是一個專業性較強的市場,藝術品本身的價值評估和真偽鑒定是其最重要的環節。而目前市場上,專業權威的鑒定和評估機構缺乏,贗品盛行,給藝術品信托帶來了極大的風險。通過高估藝術品價格來牟取暴利已經成為行業內普遍的現象。
總之,由於我國藝術品市場仍處於起步階段,相關產業鏈尚未成熟,保險、物流、倉儲、運輸等整個鏈條非常單薄,對於藝術品的保管很難達到國際上的標准,缺乏相應的保險環節,存在信譽危機、專業人才短缺、退出機制單一等問題,制約著藝術品信托持續健康發展。
市場整體低迷下不乏亮點 卻難以重現昔日高峰
據《理財周報》報道,與眾多信托公司冷場有所不同,山東信托異軍突起,今年以來已經至少發行了7款藝術品信托產品。然而山東信托去年才開始在藝術品信托市場發行產品,公開資料顯示,2012年共發行2款,其中一款隻有1050萬元的規模。而今年新成立的幾款產品,據已披露的信息顯示,募資都在1億元左右。
山東信托依托於泰山文交所的支持,充分利用后者豐富的藝術品鑒定、交易經驗等優勢,設計出獨特的信托系列產品,並聯合虛苑文化設立泰山拍賣,涉足藝術品拍賣業務,豐富了交易渠道,完善了退出機制,降低了交易風險。
藝術品信托發展的好壞主要取決於行業發展趨勢,而藝術品市場投資期限相對較長且流動性低,同時交易價格缺乏透明度,不斷曝光的兌付危機也讓市場提高了警惕,在行業下行期間陷入尷尬期。 【詳細】
北京藝融民生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總裁蔣偉認為,藝術品是一種中長期投資產品,買的是行業的趨勢,而信托這種快進快出的投資方式在藝術品市場上已經顯得越來越不合時宜,相比較而言,私募將會成為未來藝術品投資的主流。“私募資金成本低,參與人員有共識,理念相同,關注投資受益的同時也關注投資體驗。私募模式時間、周期和回報率上都比信托有更多非剛性的優勢。”蔣偉曾對媒體表示,未來藝術品基金會從投融資模式向管理模式轉化,而且或許會改變原來單純投資藝術品的模式,會向藝術產業發展,這樣才能有效地分散風險。 【詳細】
(來源:中國經濟網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