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文化>>滾動新聞推薦

老電影修復:拯救經典電影 商業潛力十足

2013年09月05日10:12    來源:中國網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老電影修復:拯救經典電影 商業潛力十足

  在今年的第70屆威尼斯電影節上,香港導演陳可辛攜《甜蜜蜜》修復版亮相“經典重映單元”,精心修復的畫面讓不少影迷重新回到了張曼玉和黎明演繹的故事中。17年后再看《甜蜜蜜》,陳可辛感慨:“當時拍戲時用到一個街市的外景,很香港的地方,現在已經整條街都拆掉了,改成大商場了,完全看不出當年的樣子。”

  隨著時代的發展,膠片電影逐漸消亡,膠片電影的保存和修復成為業界不得不面對的問題。老電影修復,是對歷史資料的拯救,是電影人誠意的傳承,還是短暫的圈錢?在觀眾那裡又能有多大的市場?

  老電影“推陳出新”

  老電影的修復熱,可不是這兩年才興起的。

  早在2006年底,中國電影資料館就牽頭啟動了“電影檔案影片數字化修護工程”項目,計劃在5年裡投資2.8億元,完成5000部影片的數字化修護工作。項目實施單位包括電影數字節目管理中心、北京電影洗印廠、電影科研所、華龍電影數字制作公司、中影集團北京錄音基地等相關單位。中國電影的系統化、大規模修復事業邁開了蹣跚的步履。目前,中國電影資料館定期都會安排經過修復的經典老電影上映,同時配備專業講解。據館內工作人員介紹,這裡已經吸引了2000多人的固定粉絲觀影團。

  上海國際電影節發起的國產電影修復計劃啟動於2011年,計劃用3年時間修復10部國產老電影。目前該計劃已經完成修復《一江春水向東流》、《八千裡路雲和月》、《十字街頭》、《麗人行》、《烏鴉與麻雀》5部影片,而《漁光曲》、《馬路天使》、《萬家燈火》等深受影迷喜愛的經典名作也在計劃中。修復完成的5部影片中,除了《一江春水向東流》來自中國電影資料館之外,其余4部都由意大利拷貝修復公司“鐳射影視”進行修復。修復去除了膠片因為老化而出現的變形、閃爍等問題,同時將影片的畫面清晰度、黑白對比度、立體感和聲音效果都做了大幅度提升。

  上海電影博物館自今年6月開館以來,已經陸續展出了多部經過修復的電影,如希區柯克默片《敲詐》,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的經典影片《邋遢大王奇遇記》、《大鬧天宮》等。而日前結束的“子歸海上”國寶級經典影片回顧展,把以“電影詩人”費穆導演1940年的作品《孔夫子》為代表的5部與上海極有淵源的電影帶回上海展映,引起轟動。

  這部《孔夫子》的修復工作,是由香港電影資料館與意大利博洛尼亞電影資料館共同完成的。2001年,香港電影資料館收到一筆神秘捐贈,其中就包括傳說中費穆未完成及未存世的心血之作《孔夫子》膠片。其修復歷時8年之久,採用了全浸式濕印技術來去除和隱藏刮痕,數字化重建聲軌等。它也就此成為香港電影資料館的“鎮館之寶”,在各地展映。此外,自2010年開始,在香港電影資料館,每月還開設以“修復珍藏”為主題的放映,陸續搜集以各種不同方式修復的經典電影,於每月首個周日下午與觀眾分享。

  不僅僅是物理修補

  老電影修復是怎樣的一項工程?什麼樣的電影最需要來做修復?

  “如果你問修復一部老電影最大的難度是什麼,我認為是時間,因為這個工作是要慢慢做的。”近年來一直致力於香港武俠片修復的電影人吳思遠說。

  西影數碼公司總工程師黃東偉認為,電影修復不是簡單的物理修補,是一個精雕細琢的過程,環環相扣。具體到“膠轉數”之后的修復工作,需要一幀一幀耐心細致的檢查、修補,每一個步驟都不能怠慢。

  中國電影資料館高級工程師左英從事電影修復已經10多年了,他認為電影修復帶給他最大的收獲是越來越有耐心,越來越喜歡中國電影了,他從中發現了不少已被遺忘的好故事,很多老電影“真的很好看”。

  “中國電影資料館最初開始做修復工作時,所採用的是先新后舊的理念,所修復的都是當年的一些新片子,主要目的在於影片的數字化復制保存,而非修復。”左英告訴記者,電影修復的技術流程與一部全新的數字電影的后期制作幾乎完全一樣。所以當時一方面希望能夠以此作為契機,鍛煉出一批電影工業的人才,另一方面也是為了翻錄出一些新電影來適應農村流動電影放映計劃的需要。

  近年來,中國電影資料館的老電影修復,更傾向於一些擁有重要文化價值、歷史意義重大的影片。館內保存有自1922年以來的3萬多部國產電影,拷貝素材超過60萬本,但其中不少珍貴影片都不可避免地出現了霉變、污染、脫色、閃爍和丟幀等損傷,這些都是亟待拯救的。據了解,目前中國電影資料館已經完成對上百部老電影的精修,其中包括國內現存最早的電影——1922年的默片《勞工之愛情》,新中國第一部彩色電影《梁山伯與祝英台》,以及《小城之春》、《大路》、《漁光曲》、《雞毛信》等。

  幾位從事老電影修復工作的專業人士也向記者表示,電影修復中最困難的其實不是技術修復,而是藝術修復。一部老電影,經過漫長的歲月侵蝕,早已變得暗淡模糊。把它修復得光鮮漂亮並不難,但是如何才能還原原來老電影的感覺,這還需要相關的藝術修養。上海國際電影節執行副秘書長唐麗君也直言,現在做修復的年輕人對當初電影的了解較少,更多的是從技術上修復,從藝術層面考慮得較少,急需加強培訓和進行中外同行的交流。

  這是目的導向的一項工作

  被譽為中國電影“國庫”的中國電影資料館擁有兩座大型影片資料庫,一個是位於北京東郊的膠片拷貝庫,另一個是位於西安臨潼的電影原始素材底片庫,均由政府出資建造。左英表示,膠片保存十分不易,對室內溫度、濕度要求特別高,對於不同類型的膠片儲存的條件也各不相同。“最好要求零度以下,而且是在零下10度到零下20度,室內濕度維持在35%到45%。但因為太耗電,一般很難達到這樣的保存環境,我們現在是控制在0到5度之間。”在老電影修復中,需要把這些影片先進行數字轉換,再進行數碼修復。膠轉數過程中,數字化設備的選用、格式的制定都影響著后期制作的成本、質量和速度。

  具體說來,老電影修復的整體步驟分為版權的確認,素材的整理、准備,膠片的物理修補,對膠片電影進行數字化轉換,影片數字化修復,聲畫合成,對合成后的影片再進行一輪調色,以及影片輸出等幾個階段。據統計,一個熟練的技術人員一天最多隻能完成200幀的畫面修復,而一部90分鐘的影片,大約有13萬幀畫面,完全修復需要一個技術人員整整兩年的時間。

  從業十余載,令左英印象最深的還是由桑弧導演的新中國第一部彩色戲曲藝術片《梁山伯與祝英台》的修復。當時是希望拿這部影片來做精致修復的實驗,加上又是首次嘗試彩色影片,在調色方面更是需要仔細考量。這部影片從2007年夏天修到2009年,先后精修了3個版本。修復期間,技術人員跟當年參與過電影拍攝的老電影人、技術專家、戲曲專家等開了無數次會,討論當年導演的藝術意圖、想呈現的顏色、某個細節的處理等問題。“電影中有個畫面裡,桌上放著一個‘黑盆’,等修復人員重新調好顏色,他們發現那是個能看出顆粒感的‘紫砂盆’。結果,曾參與電影拍攝的老人指出,‘紫砂盆’並非他們本意,而是因為那時的膠片質量不過關,沒能拍出他們想要的光鮮亮麗的效果。經過討論,出於對創作人意圖的尊重,修復人員重新處理了這個‘紫砂盆’。”左英告訴記者,很多老電影的拍攝手法、藝術內涵跟今天都不太一樣,技術人員在修復時可能就會跟原片有所偏差。碰到拷貝不止一份的影片,台本、分鏡頭劇本乃至當年關於影片的新聞報道等都可能成為幫助他們推敲的工具。

  《邋遢大王奇遇記》是在西影數碼基地修復的,黃東偉說:“西影是國內最早建成數碼修復基地的,這部片子修了快兩個月,原來影片是上下集,我們修完之后剪成了一部電影的長度。”目前,西影數碼公司已經將西影出品的系列電影修復完成,其中就包括《紅高粱》和《秋菊打官司》等。

  就修復而言,動畫片比一般電影來得容易,破損的畫面可以重新繪制。比如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修復《大鬧天宮》時,就重新繪制了22個鏡頭。而真人電影不能找原來的演員重新演過,有時候隻能保存跳過去,由此就造成了修補后的不少影片依然“殘缺不齊”的狀況。經過修復的影片到底是還原拍攝時原貌,還是在現有技術條件下進行再創作?這也是業內一直存有爭議的。左英告訴記者,在他看來,修復最初的目標就決定了后面修復時所需要採取的方式。如果影片以還原原始內容為重,則需遵循“修舊如舊”的原則,重在影片的資料搜集、調研,盡量使修復后的影片放映效果與影片拍攝時的效果基本一致,保持應有的年代感,甚至一些殘缺的部分也同樣需要保留。如果為了使修復后的影片能夠具有更高的商業價值,則需要以觀眾的觀影習慣為重,必要時做一些摳圖、特效等等,保障畫面的清晰度,使得放映時能夠呈現出最好的觀影效果。

  老電影修復也有商業潛力

  老電影修復是一項耗資巨大的工程。據了解,修復一部影片的費用為10萬元到20萬元不等,而電影修復對人才的綜合素質要求非常高,不僅要求對電影藝術有很深的了解,知曉膠片的物理化學性質,還需要能夠掌握電腦修復軟件以及電影特效的使用等專業知識。贏利不足、耗時巨大,使得人才的流失非常嚴重。

  “現在我們這兒的成本根本收不回來。”黃東偉告訴記者,國家的撥款只是用來修復影片所使用的,他們需要自己貸款買電影修復的器材、設備,再加上機器折舊等需要的費用,公司經常是處於入不敷出的狀態。

  “單純靠國家撥款是完全不夠的,現在國家撥款是按每部十幾萬元算的,國際上一般是8萬到10萬美金。但是,在老電影方面我們也不是完全無利可圖。”左英曾經在意大利的博洛尼亞電影資料館學習修復技術,對於歐洲人的商業宣傳與運營能力頗為贊賞。“他們懂得如何把一部老電影的修復和重映策劃成一個文化事件,這是中國人需要學習的。”在左英看來,老電影修復不僅僅只是屬於文化傳承與保護的范圍,關鍵是看你能不能發掘出其潛藏的附加值。“很多奢侈品牌贊助老電影修復,看中的就是老電影的歷史文化內涵。但國內意識到這點,並且願意去做的人實在太少。”他說。

  上海國際電影節上所啟動的國產經典電影修復項目,就是聯合瑞士名表“積家”進行的。上海國際電影節組委會執行副秘書長傅文霞表示,這是世界上極少數由國際電影節發起並聯手國內外專業修復機構進行的經典影片修復活動,通過引入民間企業資本,讓電影文化遺產保護這項半公益事業又多了一個建設平台。

  與此同時,推動一些非政府主導的老電影修復工作的,或許還有著另一些情懷的驅使。

  對於詹姆斯·卡梅隆來說,對《泰坦尼克號》進行3D版的修復,不僅僅是帶回了一代人的青春記憶,也讓他重溫了自己導演事業的巔峰歲月,因此不惜耗資高達1800萬美元來進行這一工作。而對於經歷並且見証了香港武俠電影輝煌年代的吳思遠來說,張國榮版《倩女幽魂》、李慧民導演的《新龍門客棧》等都帶有不可磨滅的年代印記。用他的話來說:“我只是希望把當年的青春記憶追回來而已。現在回頭一看,很多老的香港電影人都不在了,我成了輩分最高的了。”對於王家衛來說,修復《東邪西毒:終極版》完全出於巧合,從香港一家瀕臨破產的公司取出膠片時,發現已經被水淹過受潮了,擔心就此下去會完全損毀,於是找人來修復,沒曾想在全新圖像處理手法的修復下,影片的畫面呈現出油畫般的效果,色彩也比以前更加鮮艷,原版的單聲道重新混音為5.1環繞立體聲,產生更加震撼的效果。影片最終以逾2600萬元的票房引起業界轟動,也充分彰顯了老電影的商業潛力。

  目前,中國電影資料館也在考慮一些商業合作。除了做學術性質的放映,將來會在電影頻道或通過DVD發行,他們下一步要修復的影片是動畫影片《鐵扇公主》,並且首次嘗試使用4K修復技術。而相關的一些修復電影展也正在進一步籌劃當中。

(來源:中國網)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