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文化>>滾動新聞推薦

徐州窯灣古鎮百年郵局仍在運營 清朝末年設立

2013年09月07日08:43    來源:揚子晚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徐州窯灣古鎮百年郵局仍在運營 清朝末年設立

窯灣郵局現存的當年老郵筒和老牌匾。

當年大清郵差工作場景。

  徐州新沂市窯灣古鎮,位於京杭大運河與駱馬湖交匯處,是一座千余歲“高齡”的水鄉古鎮,更因其連接南北交通匯聚天下商賈,素有“黃金水道金三角”和“蘇北小上海”之稱。卻少有人知,在新沂市檔案館館藏檔案中,依稀記載著在這座古鎮深處,竟有一座歷史近百年、見証了中國近現代郵信業發展演變的老郵局,至今仍屹立運營。

  清朝末年

  設立 窯灣郵信業最早開始於“民營企業”

  “創始人”雇用私人船隻,往返水路傳遞信件和包裹

  走進這座大半已算作郵信業歷史展廳的“窯灣郵局”,入眼可見一座銅像。簡介中“葉竹三”的名字非常醒目。正是此人,開創了窯灣郵信的歷史。

  “清朝末年,隨著漕運轉海和近代通訊交通的興起,運河、沂河古道開始風光不再,古老的傳統郵驛也日漸衰落,民信局便應運而生。”新沂市人大副主任陳廣德生長於窯灣,同時也是知名詩人和文史學者的他告訴記者,民信局大都設在水路交通兩便,商業繁盛,人口密集之地。大運河從窯灣穿城而過,是蘇北當時主要交通干道,故窯灣設立民信局較早。

  據史料顯示,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窯灣商人葉竹三率先在窯灣西大街開設了“徐天順民信分局”,至此窯灣有了同外埠溝通的民間通信機構。

  在陳廣德的講述中,葉竹三是一個十分精明、很有經營頭腦的人。“他發現經營民間信局這種商機,既能得到信資,又可得到賞銀,是一項本小利大,隻賺不賠的生意,於是民信業在窯灣的先河一蹴而就。”

  隨著徐天順民信生意日隆,葉竹三雇用私人船隻,往返水路傳遞信件和包裹,這些船隻在當時被稱為“窯灣民信班船”。“船形多為兩頭尖翹,中間寬大的木帆船,載重量均不超過十噸,每船有船夫五至七人不等。”陳廣德說,自民信班船啟運,窯灣至宿遷、窯灣至灘上、窯灣至台兒庄的郵船在槳聲燈影中定時往返。

  記者在“窯灣郵局”內看到了當年的“信舟”圖片,“每條信船船夫會被發給帶有‘信’字馬甲一件,班船船尾后梢都插有一面印有‘信’字三角杏黃小旗一面,船行遇關卡,不受搜查或抓差,故有‘亂世安全船線’之說。”

  擴展 1903年,官方窯灣郵政局建立

  清朝郵政建立后發展快速,分支機構也迅速增加

  “眾興和窯灣的信櫃,已改為內地郵政代辦處,陳通明被任命為眾興代辦,月薪4元﹔錢有度被任命為窯灣代辦,每月3元。從3月29日開始。”

  這是《清末鎮江郵界總局檔案摘譯匯編》中,對1903年大清窯灣郵政局建立的文字記載。

  當時的時代背景是,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3月20日,光緒帝正式批准總理衙門奏折,開辦大清郵政官局,至此,大清郵政建立。同年4月9日大清鎮江郵政總局成立,成為全國最早的24個總局之一。次年,鎮江總局即逐步向周圍及運河沿線發展郵政業務,建立分支郵政機構。1899年6月28日,向北在宿遷設二等郵局,在窯灣設立信櫃(引自《鎮江郵區1899年成立宿遷郵政局批復》),同年7月在山東台兒庄設立郵政分局,從而形成沿運河的干線郵路,取代了傳統的驛站和民辦信局,逐步發展成為現代傳遞信息的主要工具。

  大清窯灣郵政局的肇始,經歷了郵政信櫃、郵政代辦處等級發展過程。郵政業務一直保持快速發展的態勢,呈現出日新月異不斷攀升的狀況。其在郵政行業中等級也不斷地晉升,在創立同年一躍從代辦處升格為三等郵局,乙類匯兌局,並首設局轄官湖、灘上郵政代辦處,形成徐州府東部地區郵政中樞。

  競爭 窯灣成隱於鄉鎮的“區域級”郵局

  官方郵政資費下調、管理加強,民營郵信衰落

  藏於“窯灣郵局”的一份光緒三十二年《大清通郵匯編》記載:“徐州府:宿遷、睢寧、窯灣”。可見,徐州府當時所轄分局有三,其中前兩局都是縣級局,唯獨窯灣是一個區域性郵政局,“可見當年窯灣的經濟地位之高,郵政事業之發達。”

  陳廣德告訴記者,此時郵政業務上主要辦理信函、明信片、挂號、匯兌、包裹等各類函件。為了同當時民信局競爭郵件,郵政局郵政資費不斷下調,來擠壓民信局。從原四分一封平信降為一分,本埠降至半分,以銀元分錢為計算單位。

  隨著大清郵政官局正式開辦,逐漸形成了民信局與驛站、郵局並存的形式,然而官辦的郵政一開始便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它利用政府干預和加強經營管理手段,擠壓民信局,使民信業逐漸衰弱萎縮。

  於是,上文提及的天順民信局,也終於在幾經波折之后,抵擋不住近代興起的郵政沖擊,一朝雨打風吹去。

  民國年間

  交通便捷,窯灣郵局升為“二等”

  增辦快遞等業務,郵差薪水每月6美元

  民國24年(1935年)蘇皖郵區(江蘇郵務管理局)根據交通部的通令,取締民信局,后者正式結束了它輝煌的歷史。

  而在此之前,窯灣大清郵政轉變為中華郵政,先后增辦保險信函、快遞等業務。由於業務范圍不斷地拓展,業務量也不斷增加,加之窯灣地處徐海之間的“中心地帶”,水陸交通兩便,自然成了重要郵路上郵件交換點。

  1912年10月2日,窯灣郵局正式向上級局——鎮江總局提交了晉升二等等級局的報告。一個月后,也就是11月5日,鎮江總局郵務總辦英國人沙木羅浮(Schanmloffel·E·A)署名簽發批復,正式下達給時任窯灣郵政局局長錢正元。

  從批復的文件中可以清晰地看到,窯灣郵政局發展軌跡及當時所開辦的業務范圍、郵件傳遞路線、業務收支分配指標等相關不為人知的信息,就連時任窯灣郵政局局長錢正元每月薪水(12美元)和郵差薪水(6美元),都作詳細記載。

  值得一提的是,盡管此時民營信局已被迫退出了郵路,而航行在運河上的那些郵船卻沒有“失業”,船家都另尋主家,隨后都被“中華郵政”窯灣郵局所雇用,繼續航行在這條郵路上傳遞郵件。

  在新沂市檔案館,記者看到了一份民國時期窯灣郵船通行執照——“為發給執事照得局寄遞內河一帶郵件必須雇用民船以資轉運惟該船一經承寄郵政官局公件即負有按時達到之責任誠恐沿途關津局卡或軍警人等不辨虛實多所盤詰既礙該船程期復延公眾郵寄至多不便合行發給執照以為証據須知郵船關系各界交通自不能片時延宕惟該船戶倘帶有客貨等項仍應逢關報稅遇卡抽釐如有偷漏等弊均歸該船主自受其咎郵局概不過問以重要公而杜假冒須至執照者……”

  這份通篇沒有標點符號的“執照”是發給窯灣船主李廣才的。陳廣德告訴記者,“既是船主身份証明,也是接運郵件的憑証,還是一份航運通行証。”

  解放后

  除供人游覽,老郵局仍在運轉

  郵政轉變為融合物流、金融等服務的綜合體

  1948年11月,窯灣解放,新政府全面接管了中華郵政窯灣郵政局,至此窯灣結束了中華郵政的歷史。

  1949年5月,窯灣郵政局進入了人民郵政新的歷史時期,新組建的窯灣三等郵局,直屬淮陰郵政局領導,先后恢復了各類郵政業務﹔1952年2月10日,窯灣郵局劃歸郵電部新安鎮郵電局管轄,11月改為窯灣郵政營業處。1955年12月,改窯灣郵政營業處為郵電支局,隸屬新沂郵電局領導。

  80年代以后,窯灣郵局新建三層郵政大樓,大大地改善了辦公條件,新的郵電設備不斷增加,通信能力明顯增強,業務經營范圍擴大,先后開辦特快專遞、郵政儲蓄等業務。1993年中繼傳輸全部光纜化,全鎮區實現數字化通信——自動電話。經過幾代人的艱苦努力,窯灣郵政早已不是當年那個“送信、寄包裹”的傳統郵政,而成功轉變為融現代物流、商業郵務和金融服務為一體的綜合性經營實體。

  而那座保留著清代建筑風格的“窯灣郵局”,除了讓每日絡繹不絕的游客觀覽其間,緬念一隅、一地乃至一國的郵業發展歷史,更至今發揮著它作為一個郵局的功效——當地的居民可以在這裡辦理包括寄取信件等日常郵遞業務,或如記者般買一張明信片,將它投入千年老鎮中、百年老郵局前那個同時代的郵筒內,寄給自己的“未來”。

(來源:揚子晚報)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