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文化>>媒體聯播

聽寫大會引發文化思考 還能像祖先那樣敬畏文字?【3】

2013年10月19日11:13    來源:光明日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聽寫大會引發文化思考 還能像祖先那樣敬畏文字?

  倉頡靈感不滅 美麗中文不老

  記者了解到,隨著第一屆“中國漢字聽寫大會”播出結束,它的第二屆籌備工作已經啟動。與第一屆相比,最大的不同將是參賽資源向全社會開放。所有在校的初一、初二年級的學生都可以參與到這一活動的體驗之中,而最終由各省優勝代表隊參加的全國比賽更是讓人充滿期待。

  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主任、教育部副部長李衛紅向記者介紹說:“‘中國漢字聽寫大會’播出后,受到了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我們要建立長效機制,爭取每年都開展一次這樣的活動。”

  在國家語委的語境中,中國夢有著對應的語言文字夢,這個夢想的實現標准,就是全民語言能力的提升。

  社會各界的支持讓語言學家們倍感鼓舞和欣慰。江藍生說:“觀看‘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全民進行自我教育的過程。這種教育潤物無聲、點滴在心,要比任何說教都更加有效。我相信,每年一度的‘中國漢字聽寫大會’必將提升學生書寫興趣,激勵廣大青少年和成年人更加自覺提高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從而帶動我國國民文化素質的不斷提升。”

  李挺表示,中央電視台始終堅持它承擔的社會責任,堅持文化傳播的責任。“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也是我們承擔這個責任的具體表現。下一步,我們還將在電視表達、電視傳播的爆發性上加以改進。讓更多的受眾能直接通過現代技術、新媒體直接參與互動。觀眾現在已經在看、在默寫、在測試,未來我們計劃能讓全民的書寫狀況在這個節目平台上更廣泛、真實、有趣地反映出來。我們也會根據這樣一個節目給我們的啟發,認真思考如何建構更有效、更有針對性、更符合時代的文化傳播方式,進一步創新我們其他文化、歷史、科技節目。

  詩人余光中在《聽聽那冷雨》中說:“杏花。春雨。江南。六個方塊字,或許那片土就在那裡面。而無論赤縣也好,神州也好,中國也好,變來變去,隻要倉頡的靈感不滅,美麗的中文不老,那形象磁石般的向心力當必然長在。”中央民族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蒙曼是本屆“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的學術講解人,在向記者引用余光中上述話語時她激動不已:“漢字不僅僅是中國人交流信息的符號,更承載著我們民族的歷史、文化和精神氣象。一個個漢字,就是一個個微縮的中國人。漢字聽寫大賽在提升全社會對漢字的重視程度的同時,讓漢字教育重回家庭、重回課堂,成就一代代不僅敲擊鍵盤,也會揮毫潑墨,不僅有科學精神,也有人文理念的中國君子,真正做到書寫的文明傳遞,民族的未雨綢繆。”(本報記者 賈 宇)

  基本數字

  海選人數:超過20000人

  全國決賽參賽人數:160人

  節目總期數:13期

  播出周期:2013年8月2日-10月18日

  播出頻道:中央電視台1套、10套並機播出

  播出時間:中央電視台1套周五20:06,10套周五20:00

  非總決賽最高全國平均收視率:2.16%,與同時播出的《中國好聲音》相差0.03

  相關人物

  總冠軍:浙江杭州外國語學校 陸佳蕾

  總顧問:中國社科院原副院長、學部委員 江藍生

  裁判長: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所長 劉丹青

  裁 判: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副所長 張伯江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主任 譚景春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副主任 程榮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古漢語研究室副主任 孟蓬生

  題庫解密

  首屆《中國漢字聽寫大會》題庫總量3000道,錄制現場題庫耗用量約為1157道,節目播出題目量860道。題庫分為十個難度等級。

  媒體反響

  自2013年8月開播以來數百家媒體高度關注、數千萬網民全城熱議、海內外華人鼎力支持,“漢字書寫”成為整個暑期的熱門詞匯,這項民族文化傳承活動已經化作全民共同行動。各類專題報道近300篇,覆蓋國內31個省市自治區。

  自第一期節目播出24小時百度搜索“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相關詞條數目已達到42萬條。截至總決賽播出前,相關詞條數目已達360萬余條。

  微博互動

  第一期節目播出后,微博消息呈爆炸式出現,微博話題開展后迅速登頂熱門榜排名全國電視節目第一名,點擊率高達18萬余次。網友參與話題、留言、轉發總量從第一期的27000余條持續飆升到總決賽節目播出前超過100萬條。

(責編:陳苑、許心怡)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