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文化>>媒體聯播

聽寫大會引發文化思考 還能像祖先那樣敬畏文字?

2013年10月19日11:13    來源:光明日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聽寫大會引發文化思考 還能像祖先那樣敬畏文字?

  由中央電視台和國家語委聯合主辦的大型電視文化節目“中國漢字聽寫大會”播出以來,引發了關注熱潮。10月18日晚總決賽在央視一套、十套並機播出,以很高的收視率,為這個以嚴肅題材創造了流行文化消費奇跡的節目畫上了完美句號。節目除了為流行文化產品競爭帶來了種種啟示之外,也引發了學術界對語言文字現狀與未來走勢的思考。為此,本報記者走訪了諸多語言研究專家,從學術角度考量這一文化現象。

  漢字書寫能力退化之憂

  盡管總導演關正文一直在強調,節目的創意初衷並不是因為出現了所謂的“漢字危機”,也絕不是要扮演在鍵盤中拯救漢字的英雄,漢字書寫能力還談不上危機,然而記者在走訪中卻發現,大多數語言專家還是對目前漢字書寫能力的退化憂心忡忡。

  中國社會科學院原副院長、學部委員江藍生告訴記者:“一段時間以來,我們對外語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理解發生了一些扭曲。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對漢語,對中國歷史、中國文化的忽視和輕視。”在他看來,“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之所以影響巨大,是因為其創意有著很強的現實針對性。國家語委的一項調查顯示:65%以上的大學生將超過四分之一的時間用在了外語的學習上。一些博士生導師也反映:能寫出文從字順、邏輯清通論文的碩士、博士並不多,更別提錯別字問題了。

  對於這種狀況,南京師范大學教授、漢語言文學博士后酈波的反應更加激烈:“我個人認為危機已經來了。從新文化運動以來有好幾次漢字危機,我覺得都是技術層面的,不是根本問題。因為從語言學角度來講,影響語言文化發展最關鍵的是民族生存狀態。我們現在鍵盤錄入和語音錄入使得大家提筆忘字,其實是對母語情感的淡化。世界歷史上所有文明的衰亡都伴隨著她們文字的消亡,伴隨著對母語情感的淡化,這是文化層面的危機。它短時間可能體現不出來,但是放在幾十年甚至一兩百年的時間裡,它的弊端可以體現出來。所以在這個歷史的當口,我覺得做‘中國漢字聽寫大會’是有意義的,不管后面路有多麼艱難,我們相信一句話:這種事我們不做誰來做?現在不做何時做?”

  “修復”能力退化必須創新路徑

  隨著“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節目的進行,“漢字”成了今年夏天最熱門的詞匯之一,從媒體廣泛而熱烈的反應也不難看出漢字書寫能力問題的嚴重性。漢字書寫能力退化的原因何在,如何有效應對?語言學家、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陸儉明說:“我們習慣了用鍵盤打字,手寫的幾率勢必就會相對減少,這就出現了提筆忘字的情況。但是二十一世紀是一個信息時代,電腦、網絡、數碼的使用是一個潮流,而且還要進一步發展,不可逆轉。”北京語言大學黨委書記李宇明教授對這一進程持開明態度:“信息化時代一定會讓我們民族的文化煥發青春,我們不能夠因噎廢食。以后提筆忘字的現象恐怕會越來越多,不管我們願意不願意看到。由於信息化時代的特點,我們認的字以后可能會多一些,但會寫的字卻越來越少。這個情況在日本已經出現了。”

  這似乎是一個兩難的境遇。總導演關正文認為,用傳統思維解決漢字書寫能力退化問題一定無解,你不應該也不可能限制一個民族盡情享受人類科技進步、文明進步的成果,你甚至都不能呼吁大家減少使用新的書寫工具。而且書寫工具隻會變得越來越便捷,你現在敲一個字,電腦可以聯想提供幾個詞語的選擇,將來一定可以提供更多詞語甚至短句的選擇,也許十年之后你就不必再敲擊鍵盤,隻要出聲甚至隻要想到一個字,剩下的事電腦就給你辦了。要讓我們的民族保持漢字手寫能力,就必須有創新的方式。“中國漢字聽寫大會”希望成為這種創新的一種嘗試。如果五十年之后它還有今天這樣的影響力,那時候它就是每年一度的全民親近漢字的節日,而不僅僅是一個節目。

  在中央電視台副總編輯李挺看來,這種創新的求解,本身也是民族文化的必然表現:“這說明我們的漢字,我們的中華文明,有著良好的、健康的基因。‘中國漢字聽寫大會’所引發的效應,是我們文化的自信,也是我們的文化、我們的漢字書寫在現實境遇面前具有強大的自我修復功能的體現。正是這種健康的基因使中華文明可以克服各種困難,始終保持進步和先進性。”

  《通用規范漢字表》研制組組長、北京師范大學教授王寧說,一個社會的文化訴求是我們能寫好字的關鍵。搞“兩彈一星”的專家,他們搞一輩子科技,也能寫得一手好字,沒有提筆忘字。我們的社會要有文化訴求,要有文化素養,大家要熱愛自己的文化,讓這種文化修養、文化訴求走到全民層面上是寫好漢字的關鍵。

(責編:陳苑、許心怡)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