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赴南非的考察隊中攝影師勞倫·巴裡斯塔拍到的腔棘魚,它長有與其他魚截然不同的白色斑點。
腔棘魚化石
科學家一度認為腔棘魚所屬種類已經在大約6500萬年前的白堊紀便滅絕了。但在1938年12月,南非的漁民捕到一條魚,因覺得它長相太怪而向當地博物館報告,當時的博物館館長瑪喬麗·考特妮·拉蒂默小姐便請來魚類學專家史密斯博士進行相關研究,竟確認這是一條“活化石”腔棘魚。
有兩個近緣種
后來人們陸續發現了很多條活的腔棘魚個體,証實至少還有兩種同屬的腔棘魚仍然存活於世。比如1955年7月,在印度洋科摩羅群島近海150-270米的深處,德國科學家們發現了最少15條這種魚﹔1997年,在印尼的蘇拉威西島,人們發現了另一種腔棘魚的近緣種﹔1998年7月,印度尼西亞漁民用深水鯊網捕撈到腔棘魚,而這一地點距西印度洋腔棘魚群棲息地約有1萬公裡﹔2010年,一支考察隊又在南非的索德瓦納灣發現腔棘魚……
印尼腔棘魚與科摩羅腔棘魚有著很明顯的不同——后者呈藍色,而前者為棕色。因此,1999年在印尼發現的腔棘魚曾被描述為新物種。
現存的腔棘魚主要屬於矛尾魚屬,是肺魚和四肢哺乳動物的近親。
有顱內關節——能抬頭進食
腔棘魚長相獨特,它體呈紡錘形,前后鼻孔均開於頭部上方,但與呼吸無關。它全身披有很厚的層鱗,體側的鱗片可長達5公分,鱗上還附有小刺——如果不小心碰到它,人們便會受傷。它的尾部有多余的圓形突出物,脊椎也還未進化完全。它的頭骨已相當硬骨化,它的腦甚小,僅佔顱腔后方的1%,其余99%都充滿脂肪,而且腦存在於頭蓋骨內——這些構造都跟其他的魚類的確有所不同。它還是現有魚類中唯一一種擁有顱內關節的魚,它的關節把它的耳朵和腦部與眼和鼻分離開來,所以它在進食時,頭的前部可以抬起。
最奇特的是,腔棘魚雙鰭的運動模式和人類四肢相似。它們游動時,首先會移動左胸和右腹鰭,而后是右胸和左腹鰭,這種規律與四足動物的步法類似。腔棘魚主要以小型魚類、魷魚和章魚為食,但它們隻會捕捉在口部正前方的獵物,它們尋找食物的方式屬於反射性動作,攻擊通常既敏捷又准確,有能在短時間加速的能力。
人們也曾經在一條懷孕的腔棘魚體內發現過腔棘魚幼苗。因此,科學家們認為,腔棘魚的魚卵是在母體內孵化,當它們出生時就已經完全成形。
腔棘魚屬夜習性動物,它們白天都躲藏在170-230米深的洞窟裡,晚上才出來活動。科學家還發現腔棘魚視網膜后面有一個晶體層可像鏡子一樣反射光線,這也許是它們生活在光線暗淡的海下必備的防身利器之一。研究發現,經常會有很多條腔棘魚一起在同一個洞窟裡的情形,但它們是否有群居性及彼此會不會進行溝通等事實目前尚未被解明。
目前生存環境堪憂
這種魚自侏羅紀以來一直很少改變,所以科學家們稱它為“活化石”。科學家認為,腔棘魚之所以存活這麼多年沒有滅絕,是因為它們生活在不利於化石形成的環境中——它們居住在海洋洞穴裡,懸挂在幾乎垂直的海底暗礁中,遠離新形成的火山島。
研究人員表示,腔棘魚在存活了數千萬年后,現在正遭到市場上野生魚類高需求、魚群數量快增長和精密商業捕魚船三方面因素帶來的威脅。因此腔棘魚已經被列為重點保護物種。
腔棘魚是世界上已知最古老的魚類,能為解答生命起源問題提供線索,並加深人們對海洋的了解。(艾森特)
(來源:羊城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