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指出:“要精心做好對外宣傳工作,創新對外宣傳方式,著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他還特別強調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筆者認為,從歷史經驗和現實出發,源遠流長、體現中國人獨特審美表達的中國戲曲,無疑是對外闡釋中國特色、傳達中華歷史傳統最具吸引力和說服力的一種重要文化資源。如何提煉中國戲曲裡的“正能量”,如何對傳統文化的精髓做出“新表述”,如何正確傳播“中國聲音”,在對外文化傳播中都顯得極為重要。中國戲曲“走出去”是一項任務艱巨的系統工程,既要解決不同民族語言、文化差異的問題,還要不斷探索對外傳播的路徑和策略問題。因此,選擇哪些劇目“走出去”至為關鍵。
弘揚中華美德的劇目
產生於古代社會的中國戲曲在發揮高台教化的藝術功能時,十分強調封建道德的示范性,著力塑造賢臣、清官、義士、貞女、孝婦等等形象,因而彰顯道德的劇目佔有很大的比重。通過甄別,像那些脫胎於“忠”“孝”“節”“義”而逐漸發展為更具普遍意義的傳統美德,如報效國家和民族、孝敬父母、關愛手足、忠於愛情和婚姻、珍視友誼、守信於人、見義勇為、扶危濟困等等行為,必定能為中外觀眾所接受:比如京劇《蘇武牧羊》,演漢朝使臣蘇武十九年被困匈奴,茹毛飲血,不辱使命﹔京劇《赤桑鎮》,演宋朝清官包拯不徇私情,鍘死貪官侄兒,對嫂嫂心懷愧疚﹔豫劇《花木蘭》,演閨閣女兒花木蘭身著男裝勇赴沙場,代替年邁多病的父親﹔淮劇《趙五娘》,演兒媳趙五娘在丈夫不歸、遭遇飢荒時,吃糠咽菜,對公婆不離不棄﹔越劇《梁山伯與祝英台》,演一對戀人梁山伯和祝英台生死相戀、羽化成蝶﹔河北梆子《王寶釧》,演貴族小姐王寶釧苦苦守望婚姻十八年,貧賤不移﹔京劇《趙氏孤兒》,演民間醫生程嬰一諾千金,忍受著國人的誤解,含辛茹苦撫養孤兒﹔秦腔《關公挑袍》,演三國英雄關羽在困境中矢志不移,對劉備忠心耿耿,拒絕榮華富貴的種種誘惑……這些戲曲故事和人物形象代表了中國人的道德觀、價值觀和審美觀。
體現中華智慧的劇目
中國戲曲不僅塑造了許多道德高尚的人物,還塑造了一批才能過人的智者。有勇無謀、智而無義,都算不得真正意義上的智者﹔隻有正義而充滿智慧、奉獻而富於謀略,才為人們所認可。比如神通廣大、無所不能的神話英雄孫悟空在戲曲舞台上就十分炫目,用現在的話說,他是中國古代的“超人”形象:京劇《孫悟空大鬧天宮》演繹了孫悟空威力無比、挑戰天庭的勇氣﹔紹劇《三打白骨精》表現了孫悟空火眼金睛、識破妖魔伎倆的本領。孫悟空之所以受到中國觀眾的喜愛,除了戲曲演員扮演這一形象時展示出非凡的中國功夫,還因為孫悟空身上體現出疾惡如仇的正義感和降妖伏魔的大無畏精神。同樣,足智多謀、神機妙算的古代賢相諸葛亮在戲曲舞台上也是被賦予了強烈的傳奇色彩:越調《舌戰群儒》中諸葛亮隨機應變、滔滔雄辯的機敏,京劇《空城計》中諸葛亮料敵如神、出奇制勝的戰術,京劇《甘露寺》中諸葛亮將計就計、弄假成真的智謀,京劇《借東風》中諸葛亮設壇作法、順勢而為的攻略,都是中國智慧的最佳表述。
戲曲中的智者還有很多,像昆曲《十五貫》中喬裝私訪、探明真凶、為無辜者申冤的清官況鐘,京劇《八大錘》中自斷手臂、假借說書揭秘身世、成功策反敵營大將陸文龍的忠臣王佐,都是智者的代表。他們之所以受到觀眾的推崇,都是因為他們的智慧表現是以保護弱者、嚴懲邪惡、勇於犧牲、戰勝頑敵為前提的。中國式的智慧講究奉獻,充滿了正能量。
蘊含中華哲理的劇目
中華傳統文化蘊含著許多有益的哲理,比如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比如說“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比如說“但行好事,莫問前程”﹔比如說“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比如說“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比如說“得寵思辱,居安思危”﹔比如說“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比如說“樂不可極,樂極生悲”﹔比如說“已覆之水,收之實難”﹔比如說“善惡終有報,天道好輪回”…… 這些思想投射在戲曲劇目中,起到了警示人心的作用。
戲曲中有不少發人深省的劇目,比如昆曲《爛柯山》,演屢試不第的書生朱買臣生計艱難,受到市井氣十足的妻子崔氏的輕侮和拋棄,被逼寫下休書。崔氏改嫁他人,依舊生活不睦。朱買臣發奮用功,考中進士,做了太守,榮歸故裡。崔氏后悔不迭,攔在朱買臣的馬前,要求破鏡重圓。朱買臣以“覆水難收”一句予以回絕,崔氏羞愧難當,無地自容……此劇辛辣地諷刺了生活中那些目光短淺、好逸惡勞、嫌貧愛富者,教育人們要有患難相守的生活信念。再比如京劇《鎖麟囊》演富家小姐薛湘靈傾“囊”相助一個窮困受窘的貧家女兒,多年后當她落難為奴時,意外得到昔日受恩者的回報。命運的跌宕,人情的冷暖讓她對人生有所參悟:“一霎時把七情俱已昧盡,參到了酸辛處淚濕衣襟。我隻道鐵富貴一生注定,又誰知禍福事頃刻分明。”此劇告訴觀眾:人的一生富貴無常,窮通輪回。富貴時應多多盡善,貧困時仍留有骨氣﹔施舍時切莫吝嗇,受恩時一生銘記。此心彼心,世界趨同。這些具有深刻思想內涵和朴素人生哲理的藝術作品一定會突破國與國的界限,引發不同民族之間人與人的心靈共鳴。
但是長期以來,囿於我們的思維定式,總覺得外國人看不懂或沒有耐心觀看文戲和長軸戲,出訪的劇目多為武戲、折子戲或一些舞蹈的片段,於是中國戲曲留給外國觀眾的印象就是中國功夫、雜技、啞劇,還有分貝很高的打擊樂……
2012年下半年,國家京劇院赴德國、韓國演出經典名劇《野豬林》《鎖麟囊》,反響極好。在德國石荷州音樂節期間,領略過布萊希特話劇和瓦格納歌劇的德國觀眾為京劇《野豬林》的精彩演繹如痴如狂,音樂節組委會主席興奮地稱贊:“中國帶來了一場最棒的演出!”另一出程派名劇《鎖麟囊》在韓國首爾國立劇場的演出也是好評如潮。首爾大學的一位人類學教授看了以后非常激動,他說:“這是一出喜劇,但是我流淚了!”有的觀眾說:“我看懂了,這是一出好人有好報的戲”。《野豬林》和《鎖麟囊》在國外的演出業績再次說明,選好劇目是中國戲曲“走出去”的關鍵。
作為一個文化大國,中國人貢獻給世界的人類文明成果不在少數,但是由於歷史的原因,我們一度失去了話語權。今天,當我們迎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刻,中國戲曲就是一張活動的、多彩的文化名片,它傳遞給世界的是我們美好的夢想、豐富的情感、獨特的智慧和昂揚向上的民族精神。
(作者單位:北京外國語大學)
(來源: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