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4日,時隔7年再次訪穗的倫敦交響樂團將為星海音樂廳春夏音樂季揭開序幕,本次音樂會無論陣容還是曲目的分量都堪稱強大,享譽國際樂壇的年輕指揮大師丹尼爾·哈丁、才華橫溢炙手可熱的鋼琴家王羽佳,將與有著“世界十大”之稱的倫敦交響樂團擦出古典音樂的火花。王羽佳,這位如今在國際古典樂壇如日中天的音樂才女剛剛過完27歲生日,實際上她的經歷是中國一線的古典音樂家如郎朗、李雲迪、陳薩、張昊晨等的一個縮影,他們的成功之道有些許相似之處,找到這些相似,也許對很多學琴的孩子來說有很大的借鑒意義。
本報記者 李淵航
新聞由頭
郎朗、李雲迪、陳薩、王羽佳都有一個縮影
王羽佳,這位如今在國際古典樂壇如日中天的音樂才女剛剛過完27歲生日。她6歲起學習鋼琴,多次在重要賽事中獲獎,如“星海杯”鋼琴大賽第一名、西班牙國際鋼琴大賽第一名等,她進入柯蒂斯音樂學院深造。22歲時,就已經與德國DG唱片公司簽下專屬藝人合約。
實際上她的經歷是中國一線的古典音樂家如郎朗、李雲迪、陳薩、張昊晨等的一個縮影,他們都是風華正茂的80后、90后,從小學琴,跟隨名師,留學鍍金,在國際比賽或演出中一鳴驚人繼而走上星光大道,踏出一條脈絡清晰的成才之路,梳理他們的履歷可以發現,他們的成功之道有些許相似之處,找到這些相似,也許對普通人來說有很大的借鑒意義。
不過世界上並沒有任何一種經驗可以照搬學習,因此記者也邀請專家對他們的共性經歷進行點評,梳理出哪些是可以供鋼琴學習者參考的,哪些是不可復制的,讓可復制性與不可復制性PK,也請讀者看菜吃飯,各取所需。
觀點A:3到7歲是學琴黃金起點
觀點B:學鋼琴也不是越早越好
知名演奏家學琴都開始得比較早,郎朗3歲就已開始,最遲的李雲迪、陳薩也早在7歲就一頭扎進鋼琴彈奏的無涯學海。“教育要從娃娃抓起”這句話在學鋼琴方面體現得淋漓盡致。將他們的學琴年齡從小到大排列一下,分別是:郎朗3歲、張昊晨3歲半、王羽佳6歲、李雲迪7歲、陳薩7歲。從他們的經歷來看,3到7歲是中國琴童學琴的黃金起點。
柯蒂斯音樂學院前任院長格拉夫曼觀察到大多數鋼琴家都在3歲到5歲時開始學習,這一階段其實主要是建立孩子肌肉對樂器的自然反應,“這個階段主要是在孩子的身體上建立反應,跟音樂的天賦沒有什麼關系”。
星海音樂學院鋼琴系老師涂宇亮稱:“學鋼琴不是越早越好,3歲到5歲比較合適,對一些琴童來說,可能7歲都有些晚了。具體到每個琴童,要看他具體的成長狀態,比如對外界的感悟能力、專注能力、動手能力、骨骼發育等,有些孩子的骨骼發育偏軟,就不適合彈鋼琴。”
涂宇亮表示,家長可以有意觀察孩子,比如通過抓東西之類的游戲測試孩子的動手能力,看孩子是否能靜下心聽別人長時間談話,能否自己一個人安靜玩耍等方式觀察孩子的專注能力。在基本能力具備的前提下,“家長可以先通過播放古典音樂曲目給孩子營造氛圍,不要一上來就讓孩子彈琴。等開始彈時,為了避免讓小孩厭煩,剛開始可以分段學習,每次讓孩子彈5到10分鐘,每天多彈幾次”。
觀點A:父母要有一顆堅定的心
觀點B:父母要去除功利心
無論學什麼,父母都是孩子最早的啟蒙老師。學鋼琴也不例外。郎朗、李雲迪等人的父母始終堅信要讓孩子鋼琴學有所成,懷揣一顆無比堅定的心。
郎朗是在爸爸的點撥下開始學琴,張昊晨則是被媽媽引導,父親啟蒙了陳薩。王羽佳的父母在她小時候常放古典音樂給她聽,李雲迪的學琴之旅父親強力保駕護航。父母在孩子學琴過程中含辛茹苦,功勞很大,倘若希望孩子通過學琴出人頭地,必須有一顆堅定的心。
“父母為了孩子學琴傾其所有,不斷鼓勵孩子,一定要通過學琴走一條與眾不同的道路。平常人的父母如果想要孩子成才,也得有這口氣。”涂宇亮說。不過他也表示,並非每個孩子都能成為郎朗,“郎朗、李雲迪父母的經驗展示了一條路,但這條路不是每個人都能走成功。中國家長學琴有一些功利的目的,最重要的是通過學琴讓孩子從這段經歷中汲取養分,比如對感受能力、創造能力、思考能力的提高。”
觀點A:但昭義、格拉夫曼是造星機器
觀點B:更重要的是能和老師溝通
學鋼琴講究師承關系,選對老師是關鍵。在國內,最有效率的名師非但昭義莫屬,陳薩、李雲迪、張昊晨都曾跟隨他學習,堪稱國內鋼琴演奏家的造星機器。而國外名師中可獲此殊榮的是曾任美國柯蒂斯音樂學院院長的格拉夫曼,郎朗、王羽佳、張昊辰都是他的高徒。
涂宇亮稱,這樣的對比有些牽強,格拉夫曼是一位鋼琴界的金字招牌,“有人確實是他的學生,有人可能只是因為格拉夫曼聽過他的演奏並點評指導,但鑒於格拉夫曼的巨大聲望,就說他是格拉夫曼的學生。而但昭義真的是一手一腳,把一個學生從零開始帶成世界冠軍”。中國學習鋼琴的都有名師情節,“跟隨名師當然是對的,名師出高徒。但這並不絕對,俄羅斯知名鋼琴家基辛一生都是跟隨一位老太太學琴。跟隨老師更重要是講緣分,要看是否能與老師溝通順暢,是否默契,老師所教授的內容是否能在自己身上產生作用。”涂宇亮說。
觀點A:國際比賽、表演是關鍵
觀點B:國際成名只是起點
王羽佳、郎朗、李雲迪等人成名路的關鍵一步是參加國際比賽或國際知名音樂會,震撼當地觀眾,收獲當地媒體、樂評人廣泛贊譽而一舉成名,繼而星路暢通。這成為他們成長路上的重大轉折。
古典音樂是西方的產物,想要立足肯定要得到國際的認可。星海音樂廳演出項目部總監於新冶稱,“參加國外比賽確實是一條通向成功的迅捷道路”。獲獎后更容易引起國外經紀公司、媒體、觀眾的注意,可能自此打開職業道路。
然而更關鍵的是成名后的發展,“很多國際大獎的第一名后來也都沒有出來。而且成名之后,個人發展也不同,郎朗、李雲迪、王羽佳都走了不同的道路。加上經紀公司商業包裝方式的不同,他們的形象也不一樣。”於新冶說。
於新冶一再強調,也許郎朗、李雲迪等人的經歷有相似之處,似乎可以總結出規律以供借鑒,不過她稱“看似有一套模式,只是即使你像郎朗一樣3歲學琴,師從但昭義,到柯蒂斯音樂學院學習,也不一定能成為郎朗。況且職業道路非常艱辛,現在家長更多是把學琴作為孩子的一項愛好。所以,享受彈琴帶來的快樂才是最重要的”。
(來源:廣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