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是鄉音解鄉愁
——寫在“天津鄉音記憶工程”啟動之際
說起“天津話”,人們一致認為最大的特點就是風趣幽默,用天津話說就是“哏兒”,人們也因此將天津戲稱為“哏兒都”。天津人到了外地,一張嘴就能逗得人哈哈大笑。然而現在能說一口純正天津話的人已經越來越少,作為天津地域文化的一個重要載體,天津方言的日漸式微,不能不引起人們的關注與焦慮。
方言作為“母語”的一種,承載著豐富的文化信息。在2月21日“國際母語日”前夕,天津市召開檔案工作會議,宣布從3月開始正式啟動“天津鄉音記憶工程”:市檔案館計劃用2年時間,從全市范圍內征集遴選10位“天津方言發音人”和兩位“天津方言最佳傳承人”,把正宗的天津話保存到檔案館中。
天津人為嘛不愛說天津話了
“原來一聽就感到親切、生動的老天津話,許多年輕人已經不大會講了,大量地域氣息濃厚的俗語、俚語、慣用語也已經逐步被遺忘……”天津市檔案局征集部的白文平提起天津話的現狀,顯得十分惆悵。
如今在中小學校園,說天津話的學生已屬鳳毛麟角,即使偶爾冒出一兩句,也會被家長及時制止。在外地人眼中挺“哏兒”的天津話,怎麼竟如此不受待見呢?
俗話說“京油子、衛嘴子”,一方面是說天津人能言善辯,另一方面則透著稍許的蔑視與不屑:粗鄙、貧氣。作為“京師門戶”的天津開埠以來,由於其人口主要以兵士、販夫走卒等下層民眾為主,日漸形成爭強斗勇、競奇賽巧、粗獷豪放的“碼頭文化”。天津方言作為這種文化的載體,充分反映了天津市民階層的獨特氣質。例如“當當吃海貨,不算不會過”這句俚語就包含著大量的文化信息:首先,表明天津人好“吃”,無論貧富在飲食上都講究應時應季,不會因為囊中羞澀就舍不得吃﹔其次,表明天津地域盛產河海兩鮮,而且上市期限很短暫﹔再次,表明舊時天津典當業發達,當鋪林立,“當當”很是便捷……大快朵頤“吃海貨”的浪漫豪情,與萬般無奈“當當”的酸辛,在天津人極度夸張的詼諧中得到了化解。
隨著歷史發展,移民不斷增加,人口構成日益復雜,天津“土著”的比例也在下降。隨著天津地域文化的演進,“碼頭文化”逐漸失去強勢地位,反映市民階層特質的天津話也榮光不再。
天津話有嘛特點
天津話也許是全國各地方言中最具喜劇效果的一種語言,在影視劇、戲劇小品中,天津話的出現總是能讓人忍俊不禁。但是,在這些文藝作品中操天津話的人物通常有些“猥瑣”,至少不是“高大上”的形象。這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天津話被“污名化”了。
實際上,作為天津地域文化的典型代表,天津話干淨利落,活潑俏皮,充分體現了天津人率真豪爽、親切包容、幽默詼諧的性格特征。
據專家講解,天津方言由上古音發展而來,其中保留了許多元、明朝代流行的詞匯,與普通話有明顯差異。與普通話比較,天津話最主要的是語音和聲調的不同:從聲母上看,天津話一般是將普通話的舌尖后音zh、ch、sh,分別讀為舌尖前音z、c、s,如“中”讀為“宗”、“吃”讀為“呲”、“山”讀為“三”等﹔i和r混用,如:“人”讀“銀”,“肉”讀“又”﹔如果是開口韻母自成音階時,就要在前加聲母“n”,如“愛”讀“耐”,“鵝”讀“挪”等。天津方言的另一個特點是使用一些特殊的語詞,如用途很廣的“嘛”即什麼、“哏兒”即有趣、“打擦”是指開玩笑等等。最能體現天津話特點的是聲調:天津話與普通話都有四個聲調,但在每個聲調的實際讀音上卻有明顯的差別,特別是在陰平聲調上,普通話讀為高音、高平調,天津話則讀為低音、低平調。
研究天津話,其實更重要的是探究其所承載的文化意蘊。以天津地域文化為研究課題的老作家林希對天津方言頗有研究,他說一個“哏兒”就反映出天津人“樂天知命”的性格特征。天津地處九河下梢,碼頭文化遺風,生存競爭激烈。想在天津養家活命,不是樁容易的事。要化解生活的壓力,隻能自己找樂兒。“走路跌倒了,天津人不往別扭處想,哈哈一笑,爬起來趕路是正事。天津人磨合出了一種活法——不說不笑不熱鬧,熱熱鬧鬧度時光。”林希說,“‘哏兒’簡單解釋是‘好笑’,其實它體現了天津人的一種化解意識:不和自己過不去,把嚴肅問題游戲化了。”在這個意義上說,天津相聲界能人輩出,相聲藝術在天津的興盛,就不是偶然的了,而是與天津獨特的地域文化,特別是天津方言的滋潤分不開。
鄉音能否載動鄉愁
學者指出,許多藝術形式比如天津快板、天津時調等,就是以天津方言為載體,假如有一天天津方言消失了,這些豐富多彩的文化藝術也必然會隨之消亡。
早在20世紀80年代,天津歷史學家李世瑜在比較了天津話與周邊地區方言的特點后,提出了“天津方言島”這一概念。所謂“天津方言島”就是指在以天津舊城為中心,尖朝南、底朝北的三角形區域。這個方言島的底邊距舊城北約l公裡,尖端距舊城南約22公裡。該區域裡人們所說的話,與津郊各區縣不同,也不類似北京、山東、河北,好像一座方言“孤島”。那麼“孤島”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呢?
據專家介紹,目前有3種說法,其一,天津話是土著方言,是由靜海話在聲調發生演變之后逐步形成的﹔其二,民間傳說天津第一批居民來自山西洪洞大槐樹村,而根據有關資料,也確實發現天津許多早期人物籍貫為山西﹔其三,天津人是“燕王掃北”時從江蘇、安徽遷移來的,因此天津話源於蘇、皖。
目前很多專家的觀點趨於一致:天津方言源於以安徽固鎮、宿州等地為中心的皖北平原地區。
2011年8月,天津曾組織了一次“天津方言探源”活動,多位專家學者在近半個月的時間裡驅車5000公裡,先后走訪了皖北平原9個縣市的32個鄉鎮,採訪了310多位當地群眾,用文字、照片、音頻、視頻記錄當地鄉音、鄉情,在考察中他們發現,天津和皖北不僅語音類同,而且在衣食住行、婚喪嫁娶、居民群體性格等諸多方面存在相似之處。天津師范大學譚汝為教授說:“我們列出了200個典型詞匯,調查發現超過一半以上兩地發音相同……”南開大學文學院教授馬慶株說:“到了固鎮,就跟到家一樣。在千裡之外聽到鄉音,心中涌動著濃濃的鄉情!相信固鎮人到了天津,一定和我有一樣的感受。”實際上,蚌埠市作協主席李鳳山確實就有多次被人誤認成“天津人”的經歷,他為此還專門賦詩一首:“身在南山下,淮水潤我心。平生奇特事,幾度‘被天津’。”
把方言當作一種文化遺產保護好
劉半農曾說,方言是一種“地域的神味”。快速發展的神州大地,應該防止“神味”的消失。可喜的是,在有識之士的呼吁下,對方言的保護目前正引起社會越來越多的關注。2008年,國家語委就“以保存地道的方言”為目的,啟動了中國語言資源有聲數據庫建設試點,蘇州市建立了山歌、昆曲、漁歌等蘇州口頭文化語料庫,並在幼兒園和小學推行了“保護蘇州話”的試點。北京、上海、廣州、長沙等地也已相繼設立方言保護項目。
天津人“敝帚自珍”,十分重視對天津話的傳承保護。此次啟動“天津鄉音記憶工程”,將通過錄音檔案的形式為天津的特色語言留下寶貴的資料。據了解,目前天津市檔案局成立了有大學教授、民俗語言學會專家、中小學特級教師等參加的專家組,由他們收集整理了500個詞組、成語、歇后語和300句例句,形成天津話的文本檔案。接下來的重點工作是建立錄音檔案,專家組已經擬定天津方言發音人篩選方案,報名應征者按照“自我介紹、規定文本”等內容用天津方言進行陳述。先從報名應征者中選出10名預備人選,再從10人中選出語音悅耳、口齒清楚、表述流暢、反應靈敏的兩人作為天津方言最佳傳承人。10位預備人選的語音檔案均收入天津方言檔案資料庫,並頒發証書。除了記錄“說天津話”,還要記錄“唱天津話”,有關相聲、天津快板等名段都將被歸檔。
“給天津話建檔只是一種保護措施,更重要的是喚起人們對方言的重視、保護,不要在它消失后再扼腕嘆息。”白文平說。(光明日報記者 陳建強)
(來源: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