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文化>>滾動新聞推薦

趙匡胤窮困潦倒時曾“發明”羊肉泡饃

2014年02月27日16:20    來源:北京青年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趙匡胤窮困潦倒時曾“發明”羊肉泡饃

  18日“習連會”后,習近平在釣魚台國賓館設家宴款待連戰伉儷,並特意為自己的陝西老鄉連戰准備了“家鄉菜”——羊肉泡饃。

  趙匡胤同學還是屌絲的時候 發明了這種“湯泡饃”

  傳說,羊肉泡饃是從古代的“牛羊羹”演化而來的,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了。但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是羊肉泡饃與宋朝的開國皇帝趙匡胤之間的故事。

  據說,五代末年,趙匡胤還未得志時,身無分文,窮困潦倒。一日,在長安(古時西安)街頭流浪的他,因飢餓難耐,不得已低下男兒頭向一家燒餅鋪討吃。店主看他可憐,就把幾天前剩下的兩個燒餅給了他。可放了幾天的燒餅又干又硬,根本咬不動。這時,他聞到了一股肉香,原來不遠處正有一家肉鋪在煮羊肉。趙匡胤便向店家討了一碗羊肉湯,把干硬的燒餅掰成小塊泡進湯裡。沒想到,這碗燒餅吸入了肉湯的香氣,肉湯泡軟了燒餅,一碗“湯泡饃”吃得趙匡胤渾身發熱,飢寒全無,精神大振。

  幾年后,趙匡胤得了勢,掌握了兵權,“黃袍加身”做了宋朝的開國皇帝。當了皇帝的趙匡胤,每日山珍海味,日久天長,嘴裡沒了味道。一天,他突然想起了那碗香到心裡暖透全身的“湯泡饃”,立即傳旨御廚速速做來。但御廚做了幾次,趙匡胤都覺得不是當年的那個味兒。

  一次,趙匡胤外出巡察,行至長安,不知不覺又來到當年流浪的那條街,又聞到了那久違的肉香。這一下,趙匡胤食欲頓起,下了御輦直奔肉鋪,讓店主馬上做一碗“羊肉泡饃”。店家見皇上駕到,又是驚喜,又是惶恐。街上的燒餅鋪已關了門,店家隻得讓妻子烙了幾個餅,怕皇帝嫌是死面餅,便把餅子掰得碎碎的,澆上羊肉湯煮了煮,再放上大片牛肉,又在湯內放入了菠菜、粉絲,撒入蔥花,最后又淋上幾滴鮮紅的辣椒油。當熱氣騰騰、香味四溢的羊肉泡饃端到面前時,趙匡胤嘗了一下,立刻找到了當年的感覺,於是,皇上的架子也不端了,在臣子、衛士驚異的注視下大快朵頤。吃完后,趙匡胤全身舒暢,當即賞賜了店家。

  一夜之間,皇帝來吃羊肉泡饃的事就在長安城裡傳開了,越來越多的人慕名來嘗美味,店家索性把肉鋪改成羊肉泡饃館,吃的人多了,饃也掰不及了,於是誰吃誰就自己掰,反倒生出許多情趣。

  久而久之,羊肉泡饃成了長安人最喜愛的小吃,一直流傳至今。美味的羊肉泡饃不斷地出現在陝西歷史與文學作品中,或許還因佔了皇帝的龍威,因而被譽為“天下第一碗”。成立於1920年的西安同盛祥的羊(牛)肉泡饃的制作技藝還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掰的那不是饃

  是互動

  正宗的陝西羊肉泡饃是非常考究的。一般選用膘肥體壯肉嫩質好的周歲羊,用花椒等物煮去膻味,然后切好入碗,再將饃掰碎放進碗裡,沖入滾沸的羊肉湯,放上香菜、蒜泥、粉絲、木耳、蔥姜、紅油。“這一碗”,聞起來香味扑鼻,吃起來不膻不膩,嘗過的人都會不自覺地愛上這一口。

  吃烤鴨要自己卷餅,吃羊肉泡饃要自己掰饃。現代生活中常常有“互動”這個詞,羊肉泡饃的飲食形式其實就是一種互動——美食由廚師和食客共同完成。

  記得北京有名的“西安飯庄”曾推出過機器掰饃,但沒多長時間,機器就“退場”了。其實,掰饃也是一份情趣,有時還會為掰的塊大塊小彼此打趣一番。機器掰出的饃中規中矩,而且邊掰饃邊聊天的那份閑適和悠然沒有了。更重要的是,自己掰饃的過程其實也是一種蓄積期待的過程。當掰好的饃最終變成一碗香濃無比的美食時,那種期待的實現是一種口腹和心理上的極大滿足,它讓吃變成了雙重享受。

  李時珍同志強調

  羊肉補元氣、益氣血

  既是美食,當無處不在。不過,羊(牛)肉泡饃最適合在寒冷季節食用。冰天雪地透心涼時,一碗熱氣和著香氣的羊肉泡饃讓人不做他求。

  牛羊肉營養豐富,自古便被視為補氣養血之佳品。李時珍《本草綱目》稱羊肉為“補元氣,益氣血的溫熱補品”,《韓氏醫道》中說牛肉補氣“與錦黃?同功”。而且,肉湯中的丁香、桂皮、草果、茴香等具有藥用價值的調料,也能起到溫補的作用。

  從營養學角度看,泡饃中的牛羊肉及面食為我們提供了充足的蛋白質、脂肪和碳水化合物,但相對來說蔬菜太少了。一碗泡饃中,差不多有100克肉、100克饃,加上粉絲和一碗湯,熱量也不可小覷。所以,即便喜愛這口到不吃就犯癮的程度,一周兩三次也就足矣,而且吃時要盡量多配些膳食纖維豐富的蔬菜。

  文/丹若

(來源:北京青年報)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