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北京2月27日電 綜合本報駐外記者報道: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27日表決通過,決定將9月3日確定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將12月13日設立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國際社會積極評價中國這一正義決定,外國專家學者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都認為此舉意義重大,有助於凝聚人心、弘揚愛國主義精神。
日本每日新聞社前駐德國記者村田信彥認為,中國設立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和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是完全正當的行為。德國政府於1996年正式將蘇聯紅軍解放奧斯維辛集中營的1月27日定為納粹大屠殺受害者追悼日。然而,日本政府領導人卻不向抗日戰爭中遇難的中國民眾道歉,首相竟然還參拜供奉著甲級戰犯的靖國神社。非常遺憾,為什麼日本政府不正式把9月3日定為亞洲解放日,12月13日定為南京大屠殺遇難者追悼日?日本人對不起中國人民,必須要從內心深處向中國人表達歉意。
南京好人約翰·拉貝的孫子托馬斯·拉貝表示,中國將12月13日設立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的做法非常好。在這一天,每一個人都能夠回顧和思考這段歷史,特別是讓年輕人知道曾經的沖突和矛盾,思考歷史以及未來如何能夠避免歷史重演。
“這是正本清源之舉﹐不僅能夠激勵中國人民以史為鑒﹐團結一致﹐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奮發圖強﹐為世界和平作出貢獻﹔也能夠昭示天下﹐中國人民是愛好和平的﹐但是決不允許對侵略歷史的否認﹐決不允許侵略戰爭的重演。”美國華盛頓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發表聲明堅決支持這一決定。
聲明認為該決定“非常及時、非常必要”,這是對歷史的尊重、對正義的伸張,也是對日本安倍內閣否認二戰侵略歷史,企圖復活軍國主義的嚴正回應。“安倍應該從中得到明確信息﹐這就是日本必須正確認識歷史、承認侵略罪行,必須懸崖勒馬、停止挑戰二戰后國際秩序的行為。”
“二戰歷史與當代社會之間的時間跨度正在拉大,歷史的親歷者也因年齡的原因正在減少”,俄羅斯科學院歷史研究所軍事歷史研究中心主任古曼耶夫認為,如果世界對歷史的傳承不給予足夠的重視,將會出現更多否定歷史,甚至妄圖掩蓋侵略罪行的行為。
“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是全世界的勝利。日本投降,這不僅是二戰結束的標志,更是世界和平的象征。”古曼耶夫介紹說,俄國家杜馬正在討論在日本投降日設立法定節假日,號召民眾銘記這偉大的時刻。“參與抗擊法西斯的國家,應當將日本投降這一天設定為共同的紀念日,一起回顧歷史,珍惜和平。”
波蘭科學院政治事務研究所亞太中心主任瓦爾德瑪爾·加科教授指出,日本和德國一樣,都是二戰的發起國和戰敗國,這是十分清楚的歷史事實。但現在歐洲的一些青年並不十分清楚,日軍曾經犯下像南京大屠殺這樣的血腥罪惡。確定和設立紀念日和公祭日不僅有利於揭露日本侵略者的戰爭罪行,控訴日本軍國主義給中國和亞洲人民造成的深重災難,同時也有助於警示年輕人時刻警惕逃避戰爭責任和美化侵略歷史的危險行徑,永遠牢記歷史,珍愛和平。
“中國人和海外華僑華人需要牢記歷史,確定和設立紀念日和公祭日就是不讓任何人忘記歷史、顛覆歷史。”泰國《亞洲日報》副社長錢豐說,南京大屠殺是日本侵略中國時犯下的滔天罪行,日本在東南亞國家犯下的罪行也不計其數。紀念南京大屠殺既是緬懷南京大屠殺中的死難同胞,也是緬懷所有被日本法西斯殺害的無辜民眾。這次通過立法把紀念活動升級為國家行為,有助於擴大紀念活動的國際影響力。
“每一個國家永遠都不應該忘記自己的歷史,世界各國都以各種方式紀念歷史。”美利堅大學歷史學教授彼得·庫茲尼克非常贊同確定和設立紀念日和公祭日,他介紹說:在美國,5月8日是德國投降紀念日﹔9月2日是對日作戰勝利紀念日﹔在俄羅斯,5月9日是衛國戰爭勝利日。“戰勝德國法西斯和日本帝國主義、軍國主義是永遠不應該被忘記的重要歷史功績,同樣更不應該忘記南京大屠殺這樣的暴行。”庫茲尼克說。
(本報記者劉軍國、鄭紅、吳成良、林雪丹、李增偉、李寧、李博雅)
《 人民日報 》( 2014年02月28日 02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