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文化>>本網原創

(名人故居)

沈士遠、沈尹默、沈兼士故居:小城深處 水墨之鄉

李小洛

2014年12月01日08:22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手機看新聞

中國。漢陰。一座四季分明,雨水充沛的小城。一座穿越古老,書寫傳奇的小城。地處陝西南部,秦巴腹地,漢水之濱,土肥民殷,物產豐饒。其人文稟賦“既含北方之粗獷豪爽,更兼南方之鐘靈毓秀”。兩千年前,孔子高徒子貢,南游途經於此,遇抱翁丈人促膝論機,孔子驚嘆:漢陰有世外高人。唐代詩人孟浩然游歷於此,曾留下膾炙人口的詩文佳句:“縣城南面漢江流,江漲開成南雍州。才子乘春來騁望,群公暇日坐銷憂。樓台晚映青山郭,羅綺晴驕綠水洲。向夕波搖明月動,更疑神女弄珠游。”

十九世紀末,北大三才子——“五四”前后與魯迅兄弟齊名的“三沈”昆仲——沈士遠、沈尹默、沈兼士,三位同父同母的親兄弟,就在這座小城出生並成長。

進入漢陰老縣城,城內由西向北步行不足百步,便可看到城牆下一座幽靜典雅、質朴清秀的古建筑院落。佔地約一千二百平方米,沿中院中軸線南北依次有門樓、天井、東西廂房、正房、甬道、東院、西院團繞。穿斗式及梁搭牆構架,青磚鋪地,櫺格門窗,雕梁畫棟。院外青石板鋪就的大道曲徑通幽,道路兩旁蒼柏蔥郁,修竹林立。微風動處,樹影搖曳,葳蕤林蔭間映出白牆灰瓦,顯得格外幽靜與古朴。

這座兼具江南傳統民居風格和秦巴漢水文化氤氳的院落,便是在原“漢陰書院”和“江南會館”舊址上,修舊如舊、從舊修葺的“三沈”紀念館,也是沈氏三兄弟曾讀書和生活的地方。

沈氏三兄弟原本祖籍浙江湖州。他們的祖父和父親,1867年隨陝甘總督左宗棠來到陝西,其父先后任漢中府定遠廳同知和興安府漢陰廳撫民通判等職,也就是漢陰當時最高的行政長官,其間把家安在了這裡。三兄弟先后於1881年、1883年和1887年在這座優美寧靜、世外桃源般的陝南小城裡出生。

這是一個充滿中國傳統翰墨書香的家庭,沈家六兄妹和他們的母親俱能吟詩填詞,寫一手好字。兄妹雖多,但彼此相處融洽。他們在漢陰讀書習字,賦詩作文。課余之時,或登文峰塔遠眺百裡山川,或訪廟宇碑樓寄情於山水。每當春秋佳日,兄弟姊妹,或翻鳳凰山過漢江,前往鎮巴同游,或越秦嶺沿子午古道至西安造訪師友。

辛亥革命后,沈氏三兄弟幾乎同時受聘於北京大學,傳業授道,教書育人。“三沈”美譽由此流傳。魯迅先生夫人許廣平在《魯迅和青年們》一文中寫道:“民十以后,外人謂北大當政者,有‘三沈三馬’之稱,后又有‘朱馬’之名,實際說來,確夠算得上北大中心人物者,三沈也。”當時人們以“大先生”“二先生”“三先生”稱呼他們。

大先生沈士遠,從小專攻古文,精研老庄,十九歲就做了“娃娃知縣”。新文化運動前,他先是在浙江高師教國文,后入北大講授《國學概要》,成為享譽京華的“沈天下”。周作人晚年著文回憶“三沈”時說:“沈大先生沈士遠,他的名氣都沒有兩個兄弟大,人卻頂是直爽,有北方人的氣概﹔他們雖然本籍吳興,可是都是在陝西長大。教育和環境對其性格氣質的影響可見一斑。”

二先生沈尹默,是位著名的學者、詩人、教育家和書法家。他是三沈中存世最長、也是成就最杰出的一位。中國最早的白話新詩之一《月夜》——“霜風呼呼的吹著/月光明明的照著/我和一株頂高的樹並排立著/卻沒有靠著”便出自於其手。他的書法更是被公認為“超越元明清,直入宋四家”。

三先生沈兼士,著名的語言文字學家和文獻檔案學家。歷任北京大學、清華大學、輔仁大學教授,創辦了北大國學門研究所並任所長,組建我國第一支考古隊,是一位卓越的訓詁學家。蔡元培先生高度評價他的學術貢獻:“有功史學,夫豈淺鮮。”

沈氏三兄弟和他們的祖輩三代人在漢陰小城生活了將近四十年。如果說,四十年的時光是一杯茶,那麼每一滴水,每一縷香,便都是生命揮之不去的氤氳和記憶。每一寸時光,都會在一個人的一生裡打下不容忽視的烙痕和印記。

離開陝西后,盡管三兄弟均未曾再回到過這裡,但從他們一生到老也不曾改變的陝南鄉音以及有限的史料記載字裡行間,我們還是不難找到,他們對兒時記憶及少年故園的深情眷念。

1959年,沈尹默在北京參加第二屆全國人大第一次會議和政協第三屆全國委員會第一次會議期間,毛主席接見各民主黨派和無黨派民主人士,一見面就親切握手,稱贊沈尹默說:您工作得很有成績,人民感謝您。還說,聽您的口音,不像浙江話。沈尹默則回答:我早年生活在陝南。

在沈尹默晚年所著惜墨如金的一千四百余字《自述》中,有一千一百余字都是在滿懷深情地講述在陝南度過的青少年時光。“我五歲上學,發蒙的李老師是一位年過七十的不第秀才,他卻愛好詩歌,時常喜歡念幾遍千家詩中的名句給我們聽。”“后來另請了一位湖南寧鄉吳老夫子。這位老夫子自己雖然不作詩,但教我們讀古詩源。這位先生教人很嚴厲。我自小就沒有記憶力,十四歲那一年,因為背不過書,急得生了病,在家中修養了一個時期,頗感到輕鬆自在。於是乎一連讀了幾遍紅樓夢。又看了一些小倉山房的著作,以及李、杜、韓、白諸唐人的詩選,其中尤其喜讀香山的作品,這樣,就引起了對於詩歌濃厚的興趣。”

寫到漢陰舊居時,沈尹默飽蘸筆墨:“定遠原是僻邑,而官廨后園依城為牆,內有池亭花木,登高遠望,則山野在目,河流湍急有聲,境實靜寂。每當課余,即往游覽,徘徊不能去。春秋佳日,別無朋好可與往還,隻同兄弟姊妹聚集,學作韻語,篇成呈請父親,為評定甲乙。”他對陝南生活時期的評價是:“山居生活,印象至深,幾乎規定了我一生的性格。”

三先生沈兼士在1944年春,為躲避日偽搜捕,自北京南下途經陝南到四川,也曾作過一首小詩:“漠漠輕陰欲雨天,海棠開罷柳吹綿。鳴鳩有意驚春夢,喚起童心五十年。”童年與諸兄姊在陝南嬉春之樂躍然紙上。

“山雄水奇秦巴地,毓秀鐘靈漢陰城。”陝南厚重的人文環境造就了沈氏三兄弟沉穩的個性,包容萬象的學養。嚴格的家學熏陶和多年的冷板凳練就的“童子功”,為“三沈”打下了扎實深厚的國學功底,而溫馨融洽的骨肉親情和南北交融的文化氛圍,使“三沈”養成了不激不厲的個性特征、兼容並蓄的文化品格。漢陰小城既是他們兒時的樂園,也是他們萬卷歸海向遠方進發的重要源頭。

如今,土木安在,斯人遠去。穿行在潺緩細流的月河之畔,泛舟於碧波蕩漾的漢江之上,沿著青青石板鋪就的小路,走進小城。小城不語。故人身后,曠世的遼遠、肅穆和寧靜在小城斑駁的城牆上彌久不散。田壟間依然生長著詩意的稻黍,晨昏中依舊飄蕩著翰墨的香馥。相得益彰,兩不相負的給予,滋養著大師身后的小城——

中國。漢陰。一方水墨之鄉,一片詩意的土地。

《 人民日報 》( 2014年12月01日 24 版)

(責編:王鶴瑾、許心怡)

相關專題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