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鹽商》劇照 張嘉譯
人民網北京12月29日電 (王鶴瑾)關於清代歷史上著名的“兩淮鹽引案”,內幕錯綜復雜,后人將其編成故事,版本不勝繁多,光泄露之謎就有幾種版本,近日,一部以“兩淮鹽引案”為背景的歷史大劇《大清鹽商》將在央視八套黃金檔開播,該劇以“兩淮鹽引案”鹽商之首江春為原型所塑造出來的男主角汪朝宗,引用了“鹽茶”橋段,將歷史重現。
在中國幾千年來的文化、經濟、政治發展變遷當中,“鹽”在其中都扮演著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說鹽重要,不僅因為鹽是人補充身體機能不可或缺的存在,更因為由鹽所串聯起來的一個古老而又極其重要的龐大鹽業,幾乎主宰了中國幾千年來文化、經濟、政治格局。鹽鐵乃國之重器,足以左右國家命脈,所以歷來為國家專營,到了清乾隆時期,兩淮鹽業的稅收佔全國稅收的四分之一,清人李果“兩淮鹽課(稅)甲天下”的評語並非虛言。
正所謂“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凡是有利益的地方,總是會在見不得光處藏有齷齪。兩淮鹽引案是發生在清朝乾隆時期的一件貪污案。一七六八年(乾隆三十三年)被揭露時,震動了朝野,但令所有人沒想到的是,這場圍繞“鹽”與“貪污”的血案,卻是由一張奏折引起的。
《大清鹽商》劇照 張志堅
一個“鹽”字牽扯的利益, 一份奏折引發的風雲
公歷1768年,六月初五,兩淮鹽政尤拔世剛上任沒多久,就向乾隆皇帝發了一份重要的奏折,這份奏折揭開了兩淮鹽業一眾官商掩蓋已久的大窟窿——前任鹽政普福以及趙之璧曾奏請預先支取第二年的鹽引,單單是乾隆三十二年,就預提了20萬引。當時的規定是,鹽稅每引僅為一兩,預提的鹽引要交三兩的稅。也就是說鹽政應該向戶部上交60萬兩銀稅,但隻交了27萬兩,剩下的30余萬兩銀子卻不知所蹤。
除了揪住前任不放,尤拔世更是一鼓作氣,奏請乾隆帝把乾隆十一年到三十二年,總共22年的預提鹽引的收入都算個明白。據史學家考証,尤拔世也並非什麼清廉之官,隻不過是因為初到兩淮,不知兩淮官商關系盤根錯節,一上任便向鹽商索賄,因而碰了一鼻子灰,盛怒之下索性破罐子破摔,將堵著兩淮鹽稅窟窿的白紙捅開,卻不知由此掀起了一場乾隆時期官場、兩淮鹽業上的腥風血雨。
當時大小金川戰役正處膠著之際,每日所耗軍餉糧草甚大,對國庫來說是一筆不小的負擔,這一張奏折的遞上,可以說是正中乾隆的下懷。乾隆命人調查之后才發現,此案涉及幾任兩淮鹽政及眾多鹽商,官商勾結侵吞稅銀千萬兩之多,連續舞弊達數年之久,上下相欺,貪利成風,已經到了是可忍孰不可忍的地步。
這場“兩淮鹽引案”除了乾隆、江春等人外,還牽連到了紀曉嵐、盧見曾、劉統勛這幾位鼎鼎有名的歷史名人,相比之下尤拔世倒只是一個小人物了。
《大清鹽商》劇照 張嘉譯、俞飛鴻
盧、紀本是一家親 皆因“鹽茶”被發配
盧見曾乃康熙六十年進士,不僅勤於吏治,而且愛才好士,擅長詩文,當時就有人評價道:“主東南文壇,一時稱為海內宗匠”,是清代有影響的文學家。鐵齒銅牙的紀曉嵐更是將長女嫁給盧見曾的長孫盧萌文,足見盧見曾在文壇官場上的才智與威望。
盧見曾乾隆二年就曾任兩淮鹽運使,因事被遣,乾隆九年又被重新任命為兩淮鹽運使直到乾隆二十八年才卸任,接下來的故事大家也就清楚了,兩淮鹽運使由尤拔世接替,這才引出了著名的“兩淮鹽引案”。
乾隆震怒之下,下旨嚴查,據野史記載:兩淮鹽引案由東閣大學士兼軍機大臣劉統勛審案,劉統勛將案情告訴刑部右侍郎王昶,王昶轉身就將此事告訴了紀曉嵐。因為親戚關系,紀曉嵐得知此案案情后,擔心盧見曾一旦被查出有罪必殃及兒女,搞不好自己也會受到牽連,於是將一包鹽、一包茶包入信封傳信。信輾轉到了盧見曾手中,盧見曾不解:我曾是鹽運使,難道還缺鹽、茶不成?嘴裡說著“鹽、茶,鹽、茶”突然醒悟,於是盧見曾立即將家產全部轉移。乾隆追究到知情者頭上時,紀曉嵐講出了實情,被降罪革職發配新疆長達三年。
《大清鹽商》劇照 張嘉譯、張志堅
盧見曾於行刑前九月以古稀之年死在獄中,終年七十八歲。乾隆念及盧見曾年近古稀,深受牢獄之災,又頗有功勞,許保留其全尸。盧見曾死后三年,劉統勛上書乾隆,一方面陳述盧見曾整修西湖水利的業績,一方面指出揚州官員和鹽商奏折中有不實之詞,為盧見曾平反。其實當時鹽政雖有虧空,卻都是歷任鹽運使“積弊所至”,加上案件背后更有京中權貴的身影在,盧見曾雖然有責任,但罪不至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