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還在買印刷好的千篇一律的春聯嗎?如果是,那你就out啦。央視網與中國國家圖書館、中國楹聯學會共同發起的2014馬年春節春聯征集活動,不僅可以讓你發現很多優秀的春聯,還給你提供了自己創作、發表春聯的機會,讓人們領略你的文採與機智。此次活動將產生100副“馬年原創優秀春聯”、100副“歷代優秀春聯”,將在2014網絡春晚中予以公布﹔還將產生10副“最佳馬年原創春聯”,在中央電視台元宵晚會中公布。
說起春聯,每個人都很熟悉。作為傳統春節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春聯寄托了人們對新年的憧憬和向往。但是,春聯如今又會讓人覺得多少有些陌生。現在,人們貼春聯往往流於形式,忽略了其內在的傳統和文化內涵。
春聯文化需要傳承與弘揚
春聯是種獨特的文學形式,起源於桃符。王安石的詩中就有“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的名句。在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為紙張,叫“春貼紙”和“春聯”。
慶祝春節,貼春聯是第一件事情。每逢春節臨近,家家戶戶都貼上春聯,表達對新年的美好願望,傳遞出對未來的美好憧憬。這個傳統流傳到今天,已經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在人們呼吁改變傳統文化日漸凋零狀況的今天,春聯所承載的作用更加明顯與重要。此次馬年春節春聯征集活動,就是為了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同時營造歡樂、喜慶、祥和的春節氛圍。
國家對春聯這一傳統年俗也日益重視。1月19日,中央文明辦在京舉行儀式,向全國農村贈送200萬套春聯年畫。中央文明辦專職副主任王世明指出,用春聯年畫送傳統美德、送新春吉祥,是用傳統文化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創新舉措。
春聯的規矩你了解嗎?
春聯既然是文學形式,自然就有自己的規律和規矩。簡單來說,春聯要求上下聯字數要相等,詞組要相同,詞性要一致,同時對應語句的語法結構應盡可能相同,平仄要相調。語義重復的詞語在對聯術語中叫做“合掌”,是忌諱的——畢竟對聯字數有限,譬如七言對一共才14個字,決不允許浪費筆墨。橫批是春聯的一部分,寫法也有自己的規矩,多為四字,而且正式寫法是從右向左寫;字體風格應與上下聯一致,上下呼應,這樣才體現我國文化的統一性。
寫好春聯之后就是貼春聯了。春聯要豎貼,上聯貼在右手邊(也就是門的左邊),下聯自然貼在左手邊,橫批貼在門楣正中。現在人們有時很難分辨出上下聯,這與傳統文化的缺失自然有關。一般來說,尾字是三聲或四聲的是上聯,尾字是一聲或二聲的是下聯。但這也並不絕對,有時還需要根據春聯的內容來判斷。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所以此次春聯征集活動,要求作者遵守春聯創作的基本規律,單聯字數為5到12字。
時代在發展,傳統該保留
貼春聯的習俗我們並沒有丟,但是人們對於春聯的內涵和精髓卻不見得有很深的了解。如今,很多人一邊抱怨年味越來越淡,一邊卻無法靜下心來仔細閱讀經典、品評傳統。現代社會傳統文化缺失的背后,是現代人的浮躁與迷茫。
現在,我們過年時貼的春聯,往往都是採購來的印刷品,內容雷同,用詞貧乏。我們都知道,自擬自寫春聯一直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試想一下,調動家庭成員的聰明才智,共同參與,用自擬自寫的春聯表達家庭以及家庭成員過去一年的收獲,或者發生的大事與有意思的事,並且表達對未來一年的美好願望,是多麼有意思、有意義的一件事!這也一定會增進家庭成員之間的感情。另外,春聯不僅僅是寫給自己看的,還要接受鄰居等其他人的品評。在春聯中突出個性,必然會得到別人的稱贊或會心一笑。這對主人家來說也是很值得欣慰的事……這不是想象,而是千百年來,年復一年發生在我們這片土地上的真實歷史,只是現在我們的腳步過於匆忙,離它稍稍遠了一些。
當然,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我們不可能以毛筆時代的標准要求現在。就像現在我們都用電腦,甚至於用筆寫字的機會都越來越少。春聯自然也會打上時代的烙印,見証生活的變遷。就像青海省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崔永紅所說:“我們過年貼的春聯,往往帶有全民性的文藝活動內容。小小的春聯,往往折射出了社會的變化。”我們並不是認為凡是古人的都是好的,只是我們認為歷史長河中的有些東西,在如今仍有其存在的價值,是需要代代相傳並發揚光大的——那些經過成百上千年積澱下來的傳統文化,更是如此。
新年的足音就在耳畔,我們此刻有一個心願:讓個性春聯越來越多,讓年味越來越濃,讓傳統文化閃耀新的光輝!(記者 馬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