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碼頭》開機儀式。 主辦方供圖
55歲的作家、詩人韓東處在一個十字路口。作為中國“第三代詩歌運動”的代表性詩人,韓東寫了15年的詩、12年的小說。近1年前,他突然發現寫長篇小說太累了。這種情況下,韓東要麼繼續寫下去,維護既有的一片天地,要麼暫時退出寫作的領域。他選擇了后者。當然拍電影更辛苦,他形容這是個“體力活”,可是跟寫作相比“不單調”。在籌備電影《在碼頭》的過程中他愈發覺得自己的選擇是對的。
“兩者是不同方向的累,或者能起到‘以毒攻毒’的效果。”8月3日在北京舉辦的開機發布會上韓東笑言。
當天,韓東宣布由他執導的《在碼頭》將於8月14日在湖北黃石開機,影片有望在明年和觀眾見面。監制賈樟柯和詩人歐陽江河、尹麗川及周亞平到場,以“讀詩”的方式為跨界大銀幕的韓東助陣。而歌手老狼、音樂人小河、詩人西川、作家楊黎等多位文藝圈好友也前來捧場。
《在碼頭》改編自韓東1998年創作的同名中篇小說,講述了幾個年輕詩人因一個偶然事件的誘發,卷入一場與地痞、保安莫名其妙的糾紛之中的故事。在韓東看來,“碼頭”是個充滿了離開與歸來時刻的意味深長的現實場所,也是連接眼前與遠方這兩個生存狀態的意象交接點,既有距離的拉伸,也有想象的張力,仿佛提供了天然的創作原點。
賈樟柯是韓東的書迷。大學剛畢業就讀了韓東的《三人行》,賈樟柯稱韓東“是個偉大的觀察者”,總能洞悉顯而易見不被發現的事情。后來,二人由讀者和作者的關系,變成了導演和編劇、導演和演員的關系。賈樟柯的下一部商業電影《在清朝》編劇之一就是韓東,而賈導此前的電影《天注定》裡韓東也有客串,韓東和李夢有一場對手戲。通過合作,賈樟柯發現韓東的文字裡有幽默的特質,“《在清朝》的監制杜琪峰看完劇本后說,‘哦!這原來是個喜劇啊!’幽默到喜劇的程度,這是他的天才之處。”賈樟柯說。
確定韓東鐵了心要當導演之后,賈樟柯擔任《在碼頭》的監制為其保駕護航。影片還獲得了賈樟柯“添翼計劃”與阿裡影業“A計劃”兩個扶持中國新導演項目的共同支持。賈樟柯說,韓東攜帶著中國最優秀的文學進入電影界,能給電影行業帶來新的活力。“如果把整個中國電影比作一個夜晚,這個夜晚是需要韓東這樣的人來攪動的,讓夜色活潑起來,充滿生機。”賈樟柯說。
值得一提的是,兩個月前,“十詩人電影公司”在成都宣告成立,韓東是股東之一,除他之外的著名詩人翟永明、楊黎、周亞平、吉木狼格、王敏、石光華、烏青、何小竹都會投身電影領域。韓東給自己五到十年的期限來做電影,“集中精力去做這一件事。”
■對話韓東
“我和韓寒沒可比性”
踏出文學碼頭,駛向電影彼岸的韓東,對於導演這份新工作,感到非常興奮,他在接受南方日報記者獨家專訪時說:“能有機會將自己置身於一個未知的領域,就像回到了年輕時代,就像在同一生中過另外一輩子。”
南方日報:6月份你作為股東成立的“十詩人電影公司”備受關注,公司口號是打造“不一樣的電影”,這種“不一樣”體現在哪裡?
韓東:一開始《在碼頭》的項目跟這家公司沒關系,是我的詩人朋友把我拉進來的,后來我也成為了發起人之一。我認為無論哪個領域,有一些“異質”進來挺好的,不光是電影,其他領域也是這樣。像文學領域,一些畫畫的、拍電影的都來寫作,我認為都是值得歡迎的舉動。只是,不應該是玩票性質、一時性起的行為,如果通過一種轉變,集中精力轉做其他領域的工作,很認真、很專業地做事情,可能會給那個行業帶來新的活力。
南方日報:無論《在碼頭》還是你們電影公司未來打造的電影,給人感覺更傾向拍藝術電影?
韓東:文藝電影或商業電影,都是外界給的區分,對我個人來講區別不是很大。我就是想一心一意做一部好電影,我相信隻要是好電影肯定不缺受眾。但是我不可能在開拍前就給它做一個定義和劃分。如果是拍商業片,我想拍成好的商業片,如果是拍文藝片,也是文藝的好電影。那是最終希望的結果。
南方日報:國產電影常被說技術水准提高了,但缺乏講好故事的能力,你怎麼看?
韓東:不能說整個電影環境唯獨缺好編劇,中國之所以缺少好電影,是整個創作環境及工業水准等多方面原因共同造成的。很有文學性但制作水平爛,或者反過來,制作水平極其高、文學性卻很差,這種不協調的例子我基本上沒見過。所以要拍出好電影需要整體的進步。而且我們不能單單就看錢、看投資,有的電影很有錢、投資額度很高,但不意味著工業水准高。
南方日報:選擇改編《在碼頭》,是因為轉換成電影語言更容易,還是你從它身上找到了想表達的東西?
韓東:所有的作品都是我寫的,都有改編的可能性。之所以選《在碼頭》,有從操作層面考慮,也有從電影本身的層面考慮。在制作規模上,故事發生在12個小時之內,是很有特點的故事,相對而言也比較容易操控。而這個小說的底子特別尖銳、特別幽默,算是有著黑色幽默的敘事風格,電影裡也會原汁原味地保留。
南方日報:韓寒從作者變成導演后,收斂鋒芒,你會不會擔心自己的文學意識也會被市場邏輯所替代?
韓東:我和韓寒肯定不一樣。他在文學領域是個“弄潮兒”,在電影領域也是一樣,所以以前他有很多書迷,拍電影也有很多受眾。而在文學領域,我寫詩、寫小說,我是做“作品”的,到了電影領域,我也是做作品的。我挺喜歡韓寒,和同時代的年輕人相比他不太一樣,他不隻有作品,他對公共領域的議題也會發表意見,所以他的作家形象是立體的。而我跟他不同之處在於,在寫作時除了作品之外,我是“隱身”的。所以在文學領域大家不一樣,在電影上也沒可比性。
南方日報:會帶著《在碼頭》去參加一些國際上的電影節嗎?找演員方面有什麼想法?
韓東:倘若找一些國內的大牌明星,一個是我們制作成本不夠,另外說實話,在國際范圍內大家不一定認識他們。所以我們預算有限的情況下,根據劇情和角色來找演員。確實,我們沒什麼太大的腕兒,但是腕兒也不小。像梁景東、韓三明都在,一個是《山河故人》的男二號,一個是《三峽好人》的男一號。要說國際影響力,說不定他們比國內很多偶像派演員還要大呢。
(記者 劉長欣 實習生 鄧哲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