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长荣 |
尚长荣
铜锤人不老
梨园情依旧
一阵清脆的京胡和急促的锣鼓声里,只见后台“出将”的布帘一挑,闪出个花脸大汉来,灿烂的灯光下,他宽厚洪亮的嗓音将戏词演唱得气势恢弘,慷慨悲壮——剧场立刻热了起来。
最近没有见着尚长荣,不过我知道,他始终奔波在剧场内外。他的爽朗的笑,他的高门大嗓,他的为了方便演出一直剃光的头,在我心里早已成为一道风景。我还知道,刚在上海唱罢,他又要去维也纳金色大厅登场了。虽已72岁,尚长荣至今仍是舞台上押“大轴”的人。
京剧的“花脸”其实是个很吃亏的行当。台上八面威风,志得意满;可台下洗净铅华、素面朝天时,即便穿行在人堆里,也没几人识得真颜。尚长荣也不例外。别看他是闻名中外的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最负盛名的京剧“花脸”,中国首位戏剧梅花大奖得主——他在人群中的陌生化效果并没因此而改变。当年,尚小云决定让这个5岁的“三儿”学戏时,一句告诫:吃这碗饭很苦,要耐住寂寞——似乎早已参透儿子的未来。
尚长荣并没因此而感到失落。演了几十年的戏,扮了几十年的“黑头”,每当脸上涂满厚厚的油彩,全副武装地站在聚光灯下,他感觉生命中的航程正驶向幸福的港湾。他用痴情和创造,成就了京剧净角艺术独特的“这一个”。以往,京剧界很少有人敢轻言“创造”一词,出身梨园世家的尚长荣,却开创了“以最灵活的方式”使用传统表演技艺的新里程;他对塑造人物特别的热情与自信,让他的京剧三部曲《曹操与杨修》、《贞观盛世》、《廉吏于成龙》,显现出独特的艺术价值。事实上,京剧舞台上“花脸”不只尚长荣一人,可是他的表演,让多为配角的“净”角行当光鲜亮丽地走向了舞台中央,这是艺术对一个忠诚者的犒赏。历史将长久记忆一个创造者的贡献与激情。
(本报记者 刘玉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