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音乐剧《大红灯笼》首演 现代感十足--文化--人民网
人民网>>文化>>媒体联播

大型音乐剧《大红灯笼》首演 现代感十足

李红艳

2013年01月17日09:34    来源:北京日报    手机看新闻

  昨晚,天桥剧场亮起了“大红灯笼”。由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民族音乐与音乐剧研究中心制作的大型原创民族音乐剧《大红灯笼》在这里首演,原本以为全剧将呈现浓浓的中国古典美和东方韵味,然而实际却是现代感十足,不仅体现在音乐风格上,更是因为融入了现代舞等元素。有观众说,这部作品挺好看,就是有点儿“邪”。

  音乐剧《大红灯笼》遵循了苏童小说《妻妾成群》的故事脉络,讲述了一个发生在封建大宅院里的悲剧故事。大幕拉开,似灯笼似鸟笼的巨大舞台、似低吟似倾诉的旖旎腔调,把观众带入深宅大院的世界,体会剧中人物的喜怒哀愁。再加上充满东方意象的舞台布景和服装设计,都使得舞台的视觉呈现足够古典。

  然而,人物一开口唱就“露馅儿”了,比如大管家和丫鬟们的一曲《有钱能使鬼推磨》有些“混不吝”,甚至还带着说唱的味道,在调侃中道尽世态炎凉,而身着长裤长衫的丫鬟们,则跳起了有些街舞味道的舞蹈,非常有意思。这之后,大管家的每一次出场,几乎都是唱着“RAP(饶舌乐)”来串联情节的。

  如果说作曲家捞仔的音乐让这部剧非常流行化,那么导演周映辰则在戏剧结构上,力图通过现代元素来求得一种创新。比如,剧中三太太表面上向四太太颂莲示好,其实心里已经把她恨得咬牙切齿,这时候导演安排了一段现代舞,一群黑衣白面具的舞者,用富有节奏感的敲脚舞来表现鬼魅的动作,同时也把三太太的阴暗内心表现得淋漓尽致。

  虽说是音乐剧,不过导演还使用了非音乐剧的表现手法。比如三太太独自唱戏解闷的那一场戏,戏子出身的她将京剧《杜十娘》唱得婉转凄凉,内心酸楚溢于情态。但是也有观众觉得,“拿出一分多钟时间来听她唱戏,禁不住有些出戏了,忘了是在观看音乐剧。”

  中国本土音乐剧怎样做,才能既符合音乐剧艺术规律,同时又能吸引观众?这是近年来国内致力于原创音乐剧的人一直在探索的问题。以音乐剧形式重新呈现的《大红灯笼》,通过各种手段的创新,带给了观众不一样的感受。不过,总体看来,全剧音乐尚不够“戏剧化”,很多音乐段落很好听,很顺耳,但更多是人物内心情感的抒发,而缺少推动戏剧发展的力量,人物的唱段、音乐和戏剧发展在必然联系上有一些欠缺。

  记者手记

  不怕“一鱼多吃”,

  就怕厨艺不精

  音乐剧《大红灯笼高高挂》开演前不久,由田海蓉、任泉、刘晓庆等担纲主演的电视剧《大红灯笼高高挂》在扬州开机。两盏“红灯笼”前后脚儿亮起,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大红灯笼”热的一次回潮。

  1991年,根据苏童小说《妻妾成群》改编、由著名导演张艺谋执导的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上映,该片堪称经典,口碑不俗,同时斩获多项国内外大奖。此后,芭蕾舞剧以及台湾同名电视剧相继推出,尤其是2003年由张艺谋为中央芭蕾舞团导演的同名芭蕾舞剧,堪称舞台艺术典范之作,不仅受到国内观众热捧,同时热销海外市场。

  20多年来,“大红灯笼”一次次被以各种艺术形式呈现在世人面前,再次证明了经典的力量不会因为时间的流逝而褪色,但也显现了艺术创作原创力量匮乏的尴尬。在艺术界四处喊着“故事荒”的当下,“一鱼多吃”变得异常流行,除了影视界的套拍、翻拍,更多的就是“吃老本”。而这一点在舞台艺术领域尤为明显,比如,一出《赵氏孤儿》的戏码,就先后被搬上京剧、歌剧、话剧的舞台。

  按说,“一鱼多吃”没什么不好,起码能让经典以各种全新的面貌再现出来。关键是如何“吃”好,这就要讲究烹饪手法了,不管是红烧、油炸,还是清蒸、糖醋,都有各自的“要领”,回到艺术上来说,就是应当遵循艺术创作的规律,电影有电影的语言,话剧有话剧的范式,歌剧有歌剧的气质,舞剧有舞剧的韵味,把握住了这一点,才能做得专业,这也是一部作品成功的前提。

  对经典的重新解读,不是拉着经典的大旗做虎皮,更不是把它当成一个偷懒、投机的幌子,抑或是吸引关注的促销利器。既然话剧有了,我就做个歌剧,既然舞剧有了,我就做个音乐剧……怀有如此心态,只能是自以为聪明的投机之举罢了。要知道,经典是把双刃剑,观众的智商也根本不是有些人想象的那样。(记者 李红艳)

(责任编辑:实习生覃巧云、许心怡)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