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上海人"崇洋媚外"不可取 学者解密上海文化性格--文化--人民网
人民网>>文化>>滚动新闻推荐(时效性强新闻)

说上海人"崇洋媚外"不可取 学者解密上海文化性格

在李天纲眼中,徐光启是第一位近代意义上的上海人:“他可以代表明末清初的一批人,非常注重学习西方。如果要用,我认为它不应该指刚刚移民上海的人,而是指文化融合、包容和谐、进取向上的‘新’上海人。
2013年02月27日08:51    来源:解放日报    手机看新闻

  近代中国五口通商以后,上海为何会很快地成为中国的对外贸易中心?为何会在晚清民国时期成为新生力量的滋生地带,成为战乱期间富商和名人寄居之处?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又为什么能够在城市建设、经济发展、科技创新等方面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

  在昨天举行的第60届文化讲坛上,上海历史学会会长、上海社科院研究员熊月之,香港中文大学历史学讲座教授、文学院院长梁元生,著名作家陈丹燕,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李天纲四位嘉宾,带领观众追溯上海开埠170周年,解密这座伟大城市的文化性格。

  熊月之:上海文化保持着自我批评的精神

  1843年,上海开埠,跨入了“近代”的历史门槛。在熊月之看来,中华民族由落伍而受辱,继而抗争,开埠通商是其中的关键性历史事件:“一方面,外国的军队、资本等通过通商口岸进入中国,进行政治侵略、经济掠夺与文化渗透;另一方面,通商口岸客观上促进了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刺激了中国人民觉醒,也刺激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开埠促进了上海的飞速发展。熊月之举数字说明:“近代上海城市人口增长速度是全国城市人口增长速度的10倍以上,包括从外地和外国来的移民,占上海总人口的85%”。不同的文化相互影响、相互启发、相互促进,文化多元成了近代上海的明显特征。熊月之认为,多元文化共存令城市海纳百川,气度宽容。重视学习、崇尚竞争、追求卓越,成为上海人的特点。“上海的文化保持着自我批评的精神,经得起批评,有韧性,更宽容,这也是上海文化有活力的根源所在。”

(责任编辑:实习生 包银辉、许心怡)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