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第一桩政治血案:宋教仁遇刺 赵秉钧辞职【2】--文化--人民网
人民网>>文化>>媒体联播

民国第一桩政治血案:宋教仁遇刺 赵秉钧辞职【2】

2013年03月06日10:08    来源:大河报    手机看新闻

  赵秉钧涉嫌拒不到庭

  23日,一个自称古董商人的河南人王阿发到英法租界巡捕房报案,说:“10天前,我到一个叫应桂馨的人家里兜售古董。应桂馨拿出一张照片,让我去杀照片上的人,并许诺给我1000元作为报酬。我没有答应,我看了报纸上宋教仁的照片,那就是应桂馨让我去杀的人。”

  巡捕房随即出动,在一个妓女家中将应桂馨抓住。第二天,在应桂馨家中将刺杀宋教仁的凶手武士英擒获,并从应桂馨家中搜出其与内务部秘书洪述祖来往的密电本及函电多份。

  因为嫌犯是英法租界巡捕房派人抓获的,所以国内舆论强烈要求将此案移交中国司法当局审理。几经交涉,4月16日,英法租界将应桂馨和武士英两人移交上海地方检察厅看管。

  经查明,武士英其年22岁,山西人,曾在云南当兵,历任营长等职,退伍后流浪到上海,失业。审讯时,武士英将杀人动机和一切责任都揽到自己身上。

  应桂馨,又名应夔丞,浙江人,有资料显示他曾是同盟会员,跟随陈其美参加革命,担任过孙中山的总统府庶务科长,“刺宋案”发时为江苏巡查总长。

  洪述祖,江苏常州人,原为直隶候补道,后得到袁世凯赏识,其时为内务部秘书。

  随后,检察厅公布了查抄的电函。这些洪述祖和应桂馨的来往电文均使用了大量暗语。如3月14日,应桂馨致电洪述祖,“梁山匪魁四处扰乱,危险实甚。已发出紧急命令设法剿捕之”——外界猜测,这可能指的是宋教仁在各地进行演说,批评政府,应该派人刺杀;3月21日,应桂馨又致电洪述祖称:“梁山匪魁,已被剿灭,我军无一伤亡。”——应该是指刺杀宋教仁成功。

  4月24日,武士英突然在狱中死了,而且死因不明。舆论一时大哗,认为这是袁世凯和赵秉钧杀人灭口。

  当时应桂馨在狱中过着非常舒服的生活,据当时报纸披露,应桂馨开始还用手帕涂抹吗啡浆过瘾,随后公然抽鸦片烟。为了防止应桂馨也突然死亡,法院下令,禁止其再抽鸦片。

  内务部秘书洪述祖案发后逃到了青岛德国租界。袁世凯派内务部次长言敦源到青岛交涉,但德国方面拒绝引渡洪述祖。

  由于洪述祖无法到庭,赵秉钧又对“宋案”有重大嫌疑(当时赵秉钧为内阁总理兼内务部总长,洪述祖为内务部秘书),5月8日,上海地方检察厅发出传票,要求赵秉钧到案就质。

  但赵秉钧拒不到庭,而是躲进了一家法国医院。

  接替陆徵祥担任内阁总理后,赵秉钧对袁世凯一直是绝对服从,甚至在国会通过自己的总理任命后,干脆将国务会议移到总统府,这样,国务院形式上虽有会议,但实权已完全操于总统府。赵秉钧对“所有院(国务院)中纸片公文,概不披阅,一切文件直接总统办理”。即使偶尔提笔,也仅仅信手署名,以“总统阅过盖印,必不错误”。内阁总理完全成了大总统的办事员。

  “宋案”发生后,赵秉钧刚刚替袁世凯完成了“善后大借款”,举国愤然,将两件事的矛头直接指向赵秉钧。

  袁世凯为了平息众怒,接受了赵秉钧的辞职,转而指定段祺瑞代理内阁总理。

  由于洪、赵二人拒不到庭,“宋案”的司法程序很难再走下去。而在南方的孙中山先生一开始对司法程序解决“宋案”持反对态度,在“宋案”司法程序开始之际,他就四处联络,准备搞“二次革命”,武力讨袁。袁世凯也不是省油的灯,一面通过“善后大借款”搞来的钱扩充军备,一面拉拢各派势力。

  很快,“二次革命”爆发,孙中山的军队不堪一击,孙黄流亡海外。袁世凯派人查了查孙中山任职的铁道公司,发现一寸铁路未建,而浪费公帑百十万两,随即以这个名义通缉孙中山。

  这之后,孙中山忙着在海外重建中华革命党,要求党员打指模、发毒誓效忠领袖。袁世凯则在北京忙着解散国民党、瘫痪国会,进而走向洪宪皇帝的宝座。

  而喋血上海车站、以生命捍卫共和体制的宋教仁,很快被人所遗忘。曾经轰动一时的“宋案”,也没有了说法。

(责任编辑:郝孟佳、许心怡)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