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菲利达-劳埃德在接受采访时说:“历史太过复杂,而且很多地方至今依然真假难辨,所以我选择了省略和压缩。”更准确地讲,菲利达选择的是虚构撒切尔对幻象的主观体验。北美的影评人一致认为电影叙事散乱不堪,难以投入,其实是和男性喜好追求冲突与传奇的观影点相违背罢了。电影中的撒切尔夫人开始患上老年痴呆,在丈夫的思绪中游离,年轻与年迈混搭,老年时期的口径贯穿全片。其实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也是从这个时期开始接受撒切尔的女人特性,千禧年那会,布莱尔宣称撒切尔的时代已经过去,大家逐渐淡化了“撒切尔主义”,而是从公众人物,从流行的角度去关注她。大家看见的是一个多次中风,神志不清,在丈夫死后与伤感度日的女人,女儿卡萝尔面对媒体时曾说:“有时候我不忍心提醒她爸爸离开我们已有5年,因为一说到这妈妈脸上就挂满了悲哀。”梅丽尔-斯特里普一点也不接受撒切尔的政治观念,但是她却接受这个女人的所有心理行为,她认可的是电影中撒切尔买牛奶惊叹又涨价了,因为这是一个女主妇才会关心的事。当然,电影没有详细描述撒切尔断了小学生特供牛奶的故事,英国《每日邮报》时评人苏珊-摩尔写道:“因为电影里全是对于撒切尔夫人的同情,真是难以入目,当时只想偷偷溜出去吃比萨饼。人们真得感激斯特里普的精湛演技,她把这个角色演出了人情味,虽然在我看来,撒切尔依然是个魔鬼一样的人。”
但是在2011年11月19日的“中美文化艺术论坛”上,一位英国人站起来与在场的斯特里普交流,他就是当年朝撒切尔扔东西、高喊“撒切尔滚蛋”的那群年轻人中的一个,他至今不支持撒切尔的主张,唯独《铁娘子》让他得到一个崭新的视角,开始衡量起这个女人。这么看来,所有对《铁娘子》的失望也都是成立的。
她活着的时候,我们对她的政治作为评头品足太多了;她离开的时候,我们才开始记得她曾作为一个女人来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