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导演贾樟柯的新片《天注定》在第66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放映后,获得好评,保持着冲击金棕榈大奖的希望。昨日,贾樟柯在戛纳接受专访,畅谈《天注定》的创作思路和他眼中的戛纳电影节。
问:您说您在《天注定》里追寻现代侠义。这个“侠义”是什么?在这部电影里是否得到比较好的体现?
答:这部影片四个人物的故事来自真实事件。我选取的故事都是悲剧,但都有一个特点,就是个人尊严受到侵害或者说保护自己尊严的时候,没有找到明确的方法,然后产生了暴力悲剧。我们必须面对这些暴力悲剧,去研究它,理解它,才有可能避免悲剧重演。所谓“侠义”,我觉得,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另一方面,暴力本身具有破坏性,并不是好的解决办法。
问:在这部电影里面,特别是在暴力美学这方面,您是不是也是借鉴了北野武的作品?
答:许多国际媒体的记者提到北野武和昆汀·塔伦蒂诺的“暴力美学”,但实际上,我借鉴比较多的还是武侠电影,借鉴了胡金铨和张彻两位导演。武侠片的方法,更能表现东方的意境和流动的视觉。
问:您是不是从小角度切入来表达您对中国社会变化的理解?
答:写剧本的时候,我感觉应该用一个崭新的方法来呈现这种感受,所以影片就出现了多个人物——第一个故事,反映的是乡村的社会矛盾,像资源垄断,像贫富差距等;第二个故事,反映的是被忽略的精神困境,特别是孤独感;第三个故事,人本能保护尊严底线时没有找到合适的方法;第四个故事,讲的是个人出路的问题。这部电影,通过地区跨越很大的这四个故事,像万里河山图一样,显得规模很大,像史诗片,但它是一个当代故事。
问:您的故事里面许多人物面对现代信息社会实际上越来孤独,缺乏交流,这一点您怎么看?
答:我在收集资料的时候,就看到在工厂一个宿舍里,年轻人在给手机充电的时候,都会把手机和充电器锁起来,这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一种萍水相逢之间的冷漠,这些都是吞噬人的东西。如果沟通仅仅局限在互联网络,是远远不够的,网络本身是中性,它呈现的是复杂的信息,信息需要分析。社会应该提供更多渠道,提供更多信息判断。
问:影片结尾,女主角小玉听着《苏三起解》开始流泪,这是不是对四出悲剧的一种反思?
答:在结尾,我用的戏曲是《玉堂春》,这出戏的结局是一个大团圆,但却是以一出悲剧开始的。关于暴力的问题,我觉得社会各个层面都应该反思,跟我们每个人都有关。社会有它发展施加的一个暴力。就个体而言,我们有时候是暴力事件的受害者,但也有可能不知不觉成为施暴者。我们都要反思。
问:您四次来到戛纳,是不是也感受到戛纳的礼遇?
答:我很感谢戛纳电影节。戛纳始终对一个导演创新的诉求有一个保护。这里也是寻找知音的一个场所。
问:中国导演是不是也可以更好地利用这个平台?
答:对导演来说,电影节是了解电影行业和电影艺术发展一个最好的窗口。参加国际电影节,我们可以与全世界的同行进行交流,这对于提升本土电影的艺术要求,丰富思路很有帮助,对外界了解中国和中国文化,也很有帮助。新华社
(来源:福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