裕陵大修 "明壳清芯"保两朝印迹--文化--人民网
人民网>>文化>>滚动新闻推荐

裕陵大修 "明壳清芯"保两朝印迹

2013年06月06日11:04    来源:北京晨报    手机看新闻

  只剩两道残墙遗址的 恩门、杂草丛生瓦片飞落的明楼楼顶、松树根穿出宝城墙将其强硬撑开,这是2011年9月的裕陵。如今,经过将近两年的修缮,裕陵抢修进入了收尾阶段,当年的残败景象已不复存在,修旧如旧的裕陵如今是“明壳清芯”。

  200多年首次大修

  明裕陵的墓主人是明朝的第六位皇帝英宗朱祁镇,里面埋葬了朱祁镇和两位皇后。此次对裕陵的修缮,是继乾隆五十至五十二年(1785-1787年)重修后,时隔200多年的第一次大规模修缮。据十三陵特区办事处工作人员介绍,大修前的裕陵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残陵,明楼损坏最为严重,楼顶上长满了杂草,不少木头椽子已经腐烂,一遇到刮风下雨等恶劣天气,砖瓦就“噼里啪啦”往下掉。不仅如此,松树还穿出宝城城墙,将城墙强硬撑开。前年9月,裕陵启动修缮。修缮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原有材料能用的均不更换。

  复明保清留两朝印迹

  藏身于大片柿子林后的裕陵,在修缮前仅有一条狭窄的土路可以前往;如今这条路被铺上了石子和方砖,还原了一条“御路”直达 恩门。在大修前, 恩门仅是一座遗址;如今新建的 恩门气势恢弘。

  十三陵裕陵修缮工程负责人魏建民介绍说,清政府在修缮裕陵 恩门时,曾将房檐改为等级较低的“硬山顶”式。在此次大修中,则将房檐恢复成明代皇家房檐的“歇山顶”式。但在崭新的大门洞内,却仍然保留着两面三米多高的残墙,门洞内还有几个没有立柱的柱础,显得非常不协调。“这是清代的‘芯’。”工作人员解释说,清政府曾将 恩门的建筑体量缩小,而在此次修缮中,专家组成员认为残墙传达的历史价值同样珍贵,亦不能拆除,于是采用这种混搭形式,保留了清代的修缮遗址,在其外面“还原”覆盖了一座明代样式的 恩门,也就是“明壳清芯”。据介绍,这种恢复明代规制却又保留了清代大修遗址的方式,是十三陵历次大修的唯一一次采用。

  清代“剩料”再上岗

  在对裕陵明楼的清理过程中,意外在明楼下的券洞中发现了大量明代城砖和10多类精美的琉璃制品。魏建民介绍说,除了有三千多块城砖外,还有吻兽、筒瓦、琉璃额方、琉璃椽子等近百件精美的装饰物。虽然这些很有可能是属于清代的“剩料”,但是不少物品保存程度仍然好于现在的残砖破瓦。经过大修,这些物品99%已经重新“上岗”。

  此外,渣土中也找到了宝贝。原来,裕陵 恩殿只剩下遗址和几道残墙,殿前的栏板和望柱都已不见踪影,工人们在对裕陵内一堆渣土废料清理时意外发现,里面竟然藏着几块废弃石板。经过半个多月的小心拼凑,魏建民将 恩殿的12组栏板和望柱拼凑出来,用特有的材料粘拼在一起,虽然并不完整,但依旧可以管窥到当初裬恩殿栏杆的几分模样。

(来源:北京晨报)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