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萧山出土西周晚期“人”字形墓葬--文化--人民网
人民网>>文化>>滚动新闻推荐

浙江萧山出土西周晚期“人”字形墓葬

2013年06月12日06:56    来源:光明日报    手机看新闻

墓室局部俯视图。 (本报通讯员 崔太金摄)

  记者今天从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博物馆获悉,萧山区柴岭山出土一座规模巨大、保存完整的“人”字形木室墓。经研究证实,该墓属于规格和等级较高的贵族墓葬,年代为西周晚期,是我国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人”字形墓葬。据介绍,该墓发现价值巨大,为研究越国贵族墓葬制度提供了新资料,可惜的是,由于遭到严重盗扰,墓葬内仅剩3件随葬品。

  考古领队杨金东告诉记者,该墓属于传统土墩墓,但不同的是它于石床之上又平铺了白膏泥,并营建了两面坡式的木室,是一种新的土墩墓丧葬类型。他说:“在南方楚墓中填筑青膏泥、白膏泥的葬俗始于春秋早期,盛行于战国时期。在该墓墓底中发现白膏泥,为研究这种葬俗的肇始与传播提供了线索。”

  据介绍,两面坡“人”字形结构的墓葬最早见于绍兴印山越王陵,由于该种结构首次发现,当时并无可供参考的资料,发掘者得出越王陵的墓葬形制仍属于越地传统形制的结论。

  “印山越王陵时代为春秋末期,而本墓的年代为西周晚期,发现价值巨大。无论是两面坡式双层结构的木室,还是白膏泥的使用、木室顶部树皮的铺设,以及分层明显的高大封土,印山越王陵埋葬制度的许多内涵都可以从中找出其线索。”杨金东还表示,出土墓的南部墓底发现开凿基岩的现象,这或许是墓葬向地表以下开挖墓坑最原始形态的表现。

  根据柴岭山土墩墓的发掘结果,考古专家表示:“两面坡结构的木室是一种独立发展的葬制,并且这种截面呈三角形的木室墓是越地独有的一种埋葬制度,其产生、发展和传承都有自身独立的系统。”

  记者了解到,由于墓葬遭到严重盗扰,墓中随葬品几乎无存,仅在墓底南部发现3件随葬品,有原始瓷豆和碟。有关方面目前已经对该墓进行原址保护。

(来源:光明日报)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