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宝贵财富,更是传统文化的驿站,用以承载民族认同感、传承民族文化生命、增强民族凝聚力。但是,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对过西方的节日乐此不疲,而对中国传统节日缺少了应有的温情与敬意。
如何在全球化的浪潮中,追寻传统节日对于现代生活的伦理文化意义,让青少年懂得并学会坚守民族文化之“根”,成为社会共同关心的话题。端午、中秋、清明、重阳等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每个节日背后,都有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内涵。然而,当代青少年不但对传统节日热情不高,对传统节日中所蕴含的“说道”也知之甚少。在特定的节日里进行特定的活动,表达了千百年来中国人特有的宇宙观、社会观、人生观,人们借之寄托情感需求,关照精神世界。
如春节作为一年开端,象征着天地混沌初开、宇宙起源,这是传统节日蕴含的宇宙意识;中秋、重阳人称“团圆节”,“每逢佳节倍思亲”,这是传统节日蕴含的家庭温情;元宵赏灯猜谜,重阳登高赋诗,这是传统节日蕴涵的娱乐功能。因此,传统节日是一个综合性文化载体,是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浓缩。
除了全国性的节日外,一些地区、少数民族还有独特的节日,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例如,盘王节是聚居在广东北部韶关、清远等山区的瑶族人祭祀祖先盘瓠的重大节日,每年的农历十月十六,瑶族男女老少都要穿上自己民族的节日盛装,聚集在一起唱歌、跳舞。
传统节日的文化承载力减弱,变得日渐单薄,首先是我们长期以来割裂传统、破坏文化的结果。有专家指出,近代以来很多不恰当的做法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两三代人的生活方式与精神状态,使得他们无法通过家庭这一主要载体,把节日礼仪和风俗传承给自己的孩子。其次,由于教育体制的原因,学校里传统文化的教育较为薄弱。
对于传统节日的民俗活动,中小学生更鲜有亲身参与和体悟的机会。很多文化内涵丰富的传统节日,缺乏与时代同步的过节理念和过节方式,以至于对于节日内涵的理解越来越单一,青少年大多喜欢新鲜事物,追逐潮流,而西方的节日往往更符合这一需求。
(来源:海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