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类观点:黑暗童话 炮轰的背后--文化--人民网
人民网>>文化>>滚动新闻推荐

另类观点:黑暗童话 炮轰的背后

2013年08月19日09:48    来源:成都日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另类观点:黑暗童话 炮轰的背后

  近日网络上出现了一系列改写童话,图文并茂,粗看与正规出版物并无二致。但是,改写的丑小鸭没有长大变成美丽的天鹅,而是在离家出走后被人捉住宰杀,变成了一道烤鸭。这篡改版童话,立即引来一阵炮轰。有人惊呼这种童话延续了“黑暗传统”;学者则批评这是毁幼儿“三观”的作品;当然也有人认为创作自由,应该允许作者奇思妙想。

  简单否定或是肯定都是容易的,不易的是对于这种文化现象产生的背后,人们如何认识。事实上,不仅丑小鸭被变成了烤鸭,其他我们耳熟能详的经典童话也有不少被异化了。睡美人中的公主变成了复仇女王,灰姑娘遭遇了火刑,小红帽成了杀手,王子有恋尸癖,等等。

  这些难道仅是对文学名著的单纯改写?或者突发奇想的结果吗?问题当然不会这么简单。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其中必定有其深刻的社会文化原因。文化是社会的,有什么样的社会现实,就会有什么样的文化现象。文学尤其不能例外,当今社会各个角落都已烙上经济的色彩。有的直接与利益挂钩,有的则是物质化之后形成的意识折射。面对急遽变化的社会,人们的思想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传统的价值观或被否定或被扭曲,社会道德沦丧。面对“丑小鸭还未变成天鹅就已成烤鸭”的种种社会问题,一些人深感愤怒却又无力回天,于是理想破灭,人生灰暗,信心全无。其颓废、沮丧甚至绝望的情绪势必会寻找文化的载体。“黑暗童话”显然是这种黯淡心理所盛开的“恶之花”。只是选择童话下手很难使人接受。经典童话是给人憧憬的,有如宗教般的神圣,它引领尚未谙世事的童心进入诗意的美好境界。试想,如果人类的童年就被浊流污染,那世界还有希望吗?这恐怕是导致人们出离愤怒的原因。

  对于文学名著进行粗劣的改编,近些年来可谓层出不穷。在影视剧领域尤为突出。这种急功近利行为,是赤裸裸地为金钱所驱动。为此不惜胡编乱造,以颠覆原著审美为宗旨,从而达到媚俗取宠的目的。但“黑暗童话”并不完全属于此例,对于经典童话的颠覆,更多的是作者借以浇心中块垒。

  “黑暗童话”并不是中国人的首创。西方早就有人在“黑”安徒生和格林兄弟。在后现代主义作家那里,童话是孩子无法实现的梦境,作家要打碎的正是这个童话梦境和不切实际的期待。后现代对经典童话近乎残酷的解构,目的是为了让人认清世界的另一种本质。美国作家巴塞尔姆的长篇小说《白雪公主》就是对经典童话的典型解构。作品中的人物都是现实的,白雪公主找不到英雄,内心苦闷,对一切感到厌倦,时刻都想逃离现实。在白雪公主眼里,现实充满了粗俗的垃圾。显然,这正是巴塞尔姆自身的感受,所以他把白雪公主异化了。在这里,无论是思想还是艺术,我们都感受不到经典童话所带来的真善美战胜假丑恶的欢愉,倒是给人以碎片拼贴的人生无聊和绝望。而这,正是作家要达到的目的。

  后现代对于经典童话的解构与颠覆是有其深刻社会背景的。“二战”后,人类科学技术突飞猛进,西方经济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世界进入了所谓后工业时代。这一切不可避免地改变了文化人的传统思维方式,在新的价值观确立之前,认知出现了短暂的迷惘甚至混乱。美国文学史上著名的“垮掉一代”就是这个时代的产物。对于经典童话的颠覆也是这种大气候所催生的。

  我国与美国当年的情景颇有某些相似之处,一方面是经济的快速进步,另一方面是不断出现的社会问题。因此我们不仅要创作健康的文艺作品,我们更需要寻求社会的正义与公平。只有充满希望的社会才能生长充满阳光的文艺。

(来源:成都日报)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