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热议“失写”病症
两档汉字听写节目《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和《汉字英雄》火了。人们一方面感叹中小学生的汉字掌握能力优于成人,另一方面更对自身存在的“失写症”表现出了惭愧和忧虑。“汉字听写报生词,个个提笔就忘字。键盘鼠标左右手,昔日烂熟今不识”的背后,到底存在着怎样的文化忧思?
“失写”并非“失忆”
陈怀瑜
无论刀耕火种的原始时代,还是信息飞天的当下,文字的工具性作用自始至终都居于首位。而以象形文字著称的汉字,在工具性作用之外,还衍生和承载了更多文化性的意韵与内涵。但在笔者看来,继承和发展文化的重任,却远非举汉字一己之力即可包办的。
汉字的发展源远流长。但在历史上,其使用一直为精英统治阶层所掌控,而绝大多数平民百姓却是“斗大的字不识一升”,但这也并没有妨碍平民百姓创造丰富灿烂的精神文化财富。然世事变迁,历尽劫波之后,汉字不仅没有失传,还顺应中华文明的向前推进而不断得到传播、发展和完善。在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平民教育与精英教育相对均衡、全面发展的今天,汉字已为绝大多数民众不同程度的掌握,所不同只是在于每个人掌握汉字的水平参差不齐、书写技能不一。
其实,提笔忘字的现象一直存在,只是所表现出来的程度不同、人数不一而已。在汉字掌握和使用更加普及的今天,特别是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失写症”有相对扩大的趋势,这也是技术发展的必然副作用,人们虽应为之警醒和改变,但也不必过于喧嚷、夸张此点,并将其附会到民族文化“失忆症”的病理和命脉中。相对于两千多个常用汉字,易提笔忘字的,大多还是些日常生活不易遇见的生僻字,若是以此就断定大多数国人“不会写字”了,汉字的传承遭遇危机,就有些杞人忧天了。
国人的历史观和文化观中,对汉字附加和增值了许多文化情怀这点可以理解,但不必事事都须以文化为标准、作考量。汉字工具性的基本功能,依然是汉字负有的头等任务。只是对于传承发展,全社会应该拿出更加积极的行动——对普罗大众搞好文字的基础教育工作,文字工作者做好文字的教育培养,文化精英们则做好对文字及其所承载的内涵文化的挖掘研究与传播。无须言必称“文化”,将“失写症”上纲到“文化失忆症”的高危病症里去。窃以为,这才是我们面对此问题应该有的反思。
书写传承文化
闫东良
在键盘前打字如飞,一行行汉字工整地出现在电脑里,我们感受到工作的便利;用手机按键发短信或聊天,汉字一个又一个地飞出,我们感受到交流的顺畅。可是,当拿起熟悉的笔,要一笔一画地写出自己从小就学习的汉字时,却是那样的笨拙……这样的现象,如果是个例,那么只能当笑话来对待。可这样的情形若成为普遍现象,我们又怎能笑得出来?
汉字传承了数千年,是具有象形、音形义合为一体的、世界上最优秀的文字之一,凝结了祖先们巨大的智慧和无数代人的劳动,是我们民族文化的宝贵载体。从古到今,大量的书法家和优美的书法作品,让我们从中领略到汉字之美,而当我们拿起笔,静心书写着祖先们写过千万遍的汉字,体会着汉字一笔一画的组合、走向与力道的同时,似乎也是在同祖先进行着思想和情感的交流。因此,会写汉字,写出正确的字,写出优美的字,这对传承我们的民族文化,具有极大且深远的意义。
时代的发展让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开始普及,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也越来越大量依赖各种输入法在电子产品上“写字”。这样“写”出的字虽然规范、漂亮,字体可以任意设置,发送、保存、修改亦是方便无比,可是,如此呈现出来的汉字,已经与老祖宗当初负载其中的精神价值相去甚远,且成为了很多人提笔忘字的重要诱因。
告别提笔忘字,呼吁回归手写时代或许有些难度,但是,珍视并传承汉字,我们每一个人还是能够有所作为的。大家不妨从我做起,从今天开始,有意识地拿起笔来,用书写去寻回一些曾经的感动。比如,记的日记,单位上交的材料,给亲朋好友的书信,都可以安安静静在纸上写下自己要说的话,在横平竖直、毫枯锋破之间,细心体会文字的形态之美,意韵深意。或许在这样的沉淀里,我们更能发现所得所失,明晰方向所在。
(来源:云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