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文化>>滚动新闻推荐

静思“地标”情结:我们需要怎样的地标

2013年08月27日13:38    来源:云南日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静思“地标”情结:我们需要怎样的地标

  原标题:静思“地标”情结

  今年9月,曾经创造过上世纪80年代“昆明第一高楼”的地标建筑——昆明市工人文化宫将完全拆除,而我们的怀念也走到告别的终点。收住回望的目光,转头向前看去:一老一新的交棒之间,带走的或许是时光,但带不走的是全体市民对新生活的追求和希望。

  城市记忆就是城市品位

  易晖

  城市记忆就是城市品位,一座城市的魅力在于保留了不同历史时期的记忆。在医学上,失去记忆是严重的疾病,那么,消灭记忆恐怕也不是一件好事。

  尽管老工人文化宫在昆明现代化建筑群中已经有被边缘化的趋向,但它身上的故事依然生动感人。作为30年前昆明的第一高楼及第一栋有电梯的建筑,老工人文化宫承载了太多昆明人甚至是云南人美好的记忆,是昆明一段时期的标志性建筑和物质文化遗产。然而,随着规划调整的需要,原工人文化宫所在的片区要建一个市民公共广场,又涉及地铁2号、3号轨道交通联络线的建设,再加之CBD的开发也需要文化宫片区与其配合,因此,片区的功能升级让老工人文化宫在存废上做出让步。

  既然拆除的脚步不可逆转,那我们只能与美好的回忆就此作别。只是,作别本身不应仅是“挥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似的伤感,而应该采取一些积极特殊的方式,能够尽力留住市民的记忆,留下那些曾经感动过我们的时光。因此,笔者建议,在未来的市民公共广场,应该树立一块老工人文化宫的断壁作为纪念碑,写下它的光荣历史,让美好回忆得以延续。

  然而,与此同时,我们需要冷静思索的是,一座年龄才30岁的高楼轰然倒地,毕竟属于“非正常死亡”,不应成为加快现代新昆明建设的一个样板。毕竟,建筑物的使用寿命与城市记忆、城市文化成正比。在国外旅游,不会听到什么现代新巴黎、现代新莫斯科、现代新曼谷的新口号,它们之所以吸引游客,主要靠的还是尽量留住城市记忆。比如莫斯科就保留了大量前苏联斯大林时期、赫鲁晓夫时期、勃列日涅夫时期的老建筑。在市民的心中,这些斑驳的外墙和破损的砖瓦,不仅不会有碍观瞻,相反,还能时时唤醒他们心底深处的记忆,更能以此教育子孙,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层出不穷的新建筑固然能为城市的形象加分,也能助力城市的功能升级,但伟大的建筑及其背后的精神负载,却并非是在比新、比高、比设计感的造城角力中凸显出来的。只有经历过风雨冲刷之后,具备价值沉淀与时光痕迹的建筑,才能成为时间永恒的注脚,才能长存每一个你我他的心间。

  我们需要怎样的地标

  谢建东

  城市不可能没有地标,问题是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地标?城市的地标往往承载着许多公众的记忆,问题是怎样看待这样的记忆?

  一座建筑,总怀揣一段历史。岁月给它刻上斑驳的印迹,却在人们的内心留下金黄色的记忆。那些难忘的故事,讲述的不仅是个人,也是这个时代。对于昆明工人文化宫,有人讲:那可是改革开放后昆明的第一地标,意义非凡,那里有我童年的记忆,那里曾是我们相约的地方……

  生活向前冲,建筑与我们发生了各种各样的联系,人、时光与建筑的故事就这样拉开序幕。很多时候,我们讲述一栋楼,其实是在讲我们自己。于是那些不会说话的建筑,不再冰冷无情,瞬间产生了温度。人们到工人文化宫前怀旧留影,举起相机,拍出来的早已不再是一张照片,而是一段回忆、一份念想、一个时代的缩影,流淌出的是城市特色、文化内涵和人文情怀。

  就如曾经的昆明有护城河、城墙,正义路、威远街一带布满官衙,后来南城的丽正门及月城拆除,沿月城旧址建起了近日公园;再后来,近日楼至护国门的城墙拆除了,南屏街出现了……城墙从土墙到砖墙,再到没有围墙,每一次昆明城市建筑的变化,都是一次时代变迁的见证。那些在历次城市变迁中牵扯的记忆,当时也许也沸腾过,后来渐渐沉寂在人们的心中,缓慢走入历史。昆明工人文化宫只是其中的又一段时光。

  每一次拆除都意味着一次新旧的转换。时代在变,地标也会变。在工人文化宫拆除之后,现代新昆明一定会出现新的地标。但我们希望新的地标不再是追求高度的夸耀,因为以高度象征发展速度的文化宫已经停留在上世纪80年代。对于我们这些生活在当下的昆明人来说,值得展望也应该担负起建设责任的是,让新的地标记忆依旧充满儿童的欢笑、年轻情侣的甜蜜、老年人的安逸,以及市民们对这个城市、这方水土的眷恋与自豪。这才是地标最大的人文价值,不会因时,因物,因人而改变。

(来源:云南日报)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