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宋水仙向记者展示她收藏的马尾绣 张元 摄
图为宋水仙将马尾和丝线制成预制绣花线 张元 摄
图为宋水仙在绣马尾绣 张元 摄
中新网三都8月27日电 题:水族马尾绣“出山”之路:原生态与市场并重
中新网记者 鲍光翔
一手拿着三四根上好的马尾、一手拿两三根白线,双腿并拢夹住一头,双手一撮,十秒不到一根马尾便在宋水仙的手上熟练地缠好,制成预制绣花线,放到一旁备用。
49岁的宋水仙是贵州省黔南州三都县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水族马尾绣的国家级传承人之一,已从事马尾绣制作40余年。
水族马尾绣是水族妇女世代传承的以马尾作为重要原材料的一种特殊刺绣技艺,分布在贵州省三都县三洞、中和等水族村寨。
马尾绣用料考究且工艺繁杂,独特之处在于用马尾刺绣,采用古老的乱针、扎针等刺绣技法。一般绣上花、鸟、虫、鱼、龙、凤等造型,颇富民族韵味和艺术效果。马尾绣为水族独有绣种,被誉为刺绣的“活化石”。
“马尾绣已经传承了有上千年了,我们水族人都非常喜欢。”宋水仙带着记者参观了她创办起的马尾绣家庭博物馆,向记者介绍着她的藏品,最古老的已有七八百年了。
“马尾绣的核心工艺就是用丝线把马尾卷起来,这样绣出来立体感非常强,有浮雕的感觉,而且非常结实。”宋水仙告诉记者。
“一件纯手工制造的马尾绣衣服基本要花一两年的时间,要卖到数万元。”宋水仙在谈到马尾绣的现状时表示,马尾绣工艺比较复杂,纯手工制作,每件马尾绣耗费时间比较长,成本较高,销售情况不容乐观。
“纯手工的马尾绣作为艺术品收藏,作为高端产品是可以的。但是若是作为旅游商品开发,它有价无市。”三都县县委书记王小红在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时表示。
“我们民族文化当中一些好的东西,如果只是一味地强调去保护,是行不通的。”
王小红表示,一方面要将马尾绣的技艺传承下来,走高端收藏路线,保护住原生态的民族文化。另一方面跟创新马尾绣的载体,与旅游结合起来,做旅游小商品,打开市场,增加民众收入。
近年来马尾背带、翘尖鞋、衣服、背包、装饰品绣片等,以独特的文化内涵渐渐成为游客们热衷的收藏品。2012年,三都县马尾绣企业成功签下来自印度尼西亚2个亿的马尾绣订单,并与今年4月正式开始交付产品,水族马尾绣顺利打入东南亚市场。
“马尾绣既保持传统又与旅游相结合的传承方式,一方面保住原生态的民族文化,另一方面增加了马尾绣的生命力。”农工党贵州省委秘书长、水族文化研究专家蒙爱军教授表示,马尾绣与旅游的结合,既要在水族地区实现,更要走出去,更好推介马尾绣。(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