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继辉摄
台湾导演林奕华的确是一个高产的导演,《贾宝玉》巡演一百多场的热度还未散去,《三国》又借势而来。昨天,林奕华率《三国》团队来京,并将于8月29日至9月1日在保利剧院演出。
话剧《三国》是林奕华四大名著系列中的第三部,延续了他在名著经典中融入时代命题的做法。剧中,12个学习历史的学生,在一间教室中与3个男老师一起,以女性身份模拟小说《三国演义》中的英雄人物和典故,用现代人的思维改编人物、质问历史。演员基本沿袭了《贾宝玉》中“十二钗”的女班阵容,仅有三位老师由男演员饰演。
全剧选择《三国演义》中“桃园结义”、“三顾茅庐”、“三气周瑜”等12个经典故事,从原型故事出发开掘出和现代人息息相关的新角度。如“桃园结义”被搬进了台北的桃园机场;曹操用赤兔马和Angelababy诱惑关羽;汉献帝的“衣带诏”一计完全是因为QQ被盗、微博没人关注才不得不为之;诸葛亮东吴借兵,七步成歌《春天里》……当古代故事与现代元素嫁接在一起时的荒诞,令人发笑但又并不止于笑。林奕华说,自己会在掌声和笑声里抛出问题。诸葛亮用一句“你没有朋友”气死周瑜,揭露一代枭雄内心不过是个孤独的小孩;而诸葛亮自己也只是一个想过散淡生活但因背负着出人头地的压力,不得不去努力的可怜人。凡此种种与现代人气息相通,大概也会打动台下观众的心。
该剧在广州演出时,就有许多观众的心被击中,有的人只是因为剧中一句台词“我们还没成长,我们已经老了”而流泪。也有评论说:“历史与现实往往有共同之处,正因为《三国》中所剖析的人物性格曾这般真实地出现在我们身边,所以我们才会看到心痛。”
对话林奕华
“古典名著是很大一桌菜”
问:您的作品很多都是用名著解读现代人的事,但又和原著关系不大,那为什么还要借用名著呢?
答:名著就是文化,如果我们想要了解一个中国人真正在想什么,名著是最好的镜子。在《三国》中,我抓的一个脉络是人际关系;在人际关系中,我又在抓什么是人。有时,你编新的故事,其实,它里面也还是会有一些老的故事,干脆回到这个原著里,再从中提炼出一些东西。这部戏会有很多颠覆,但这不是恶搞。就比如《武林外传》,我从来不觉得它是恶搞,而是一种情感的体现。《三国》这部舞台剧并不是一段一段的,而是需要自己重新整合,到最后一条条小河汇到大河里,思考为什么我们现在的环境是这样的。
中国人吃饭与外国人吃饭不同。外国人是自己吃自己的,营养多少大概可以算出来。中国人就是一起来,你叫5个菜、8个菜,什么都可以吃得到,营养很多。古典名著就是这样很大一桌菜,你要做的是怎么去消化它。
改编古典的另一层意思就是给我们带来未来感,例如剧中涉及Facebook、微博等等。这个戏里隐藏的三国并不是《三国》刘备、曹操和孙权的三国,而是me、I、myself的另外一个三国。在剧中很多人都看到了“我”,而这也是现代人不快乐的根源。
问:那如果没有看过或不喜欢原著的人,可以来看这个剧吗?
答:更得来看啊。因为如果你不喜欢原著,你可以来寻求一个新的角度,重新认识一下名著。我自己做的《贾宝玉》等戏,很多观众走出剧场,第一件事就是要找名著、原作去读,这也是我最大的功劳。比任何卖座啊、好评啊,让我来得更有满足感。
问:用女人来演这部戏,有什么独特的含义?
答:有啊。人们看到《三国》就想到历史,而历史从来都是男人的故事。当时我就想用另一个角度来表达历史。现代社会中,女性承担的责任越来越大,要学习男性的掌控力、心狠手辣等。选女生来演,是想让人感受到女生以后在社会上越来越强的掌控地位。
问:目前已经完成了三部,您会接着做四大名著的《红楼梦》吗?
答:在我的脑海里这个已开始在做了。之所以做这套名著系列,是因为《红楼梦》是我最想做的一部。但是爱一个小孩,不一定把爱说出来。就是这种感觉,让我觉得对这部戏情感的把握难度很大。(记者 牛春梅)
(来源: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