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壹财经主编顾燕(右二)主持视频专访。
B 道父亲
他促成了她有好的成绩
世界顶级管理大师女儿眼中的父亲是怎样的?塞西莉女士说,在每个人生命中,父母都是最早的导师。不过与大家想象的不同,从成长角度而言,她认为对自己影响最大的反而是妈妈,爸爸更多是以一种严格的形象出现,促成了她后来的思维敏捷。
“我小时候爸爸还没那么出名”
塞西莉笑着回忆,“在我小的时候,父亲还没有那么出名。”她解释说,德鲁克先生超过一半的著作,都是65岁以后完成的。不过在她小的时候,父亲已经在为亚洲的客户做咨询,而当时出差到亚洲不像现在方便,单趟飞行就要36个小时,所以她小时候很少有父亲相陪。另外,即使父亲在家,也要写文章,或者通过电话与客户解决咨询方面的问题,孩子们都不能打扰,后来也就成了习惯。
数学没学好,圣诞放假不许玩
塞西莉记忆中的父亲非常严格。当她上到七八年级时学分数、百分比,她完全不懂,觉得很困难。
德鲁克先生就说,“圣诞节放假,你别出去玩了。”一连10天,他都在家教塞西莉分数,令她原本跟朋友玩的计划也泡汤了。
“特别严格,没法逃避。当时很痛苦,但现在效果非常好了。”塞西莉笑着说,后来自己思维敏捷,都要感谢父亲的严格要求。
效父亲终身学习,70多岁仍学中文
德鲁克先生堪称“终身学习”的楷模,直至95岁辞世都超常勤奋。塞西莉女士今年也是70多岁的高龄,依然乐此不疲地在世界上推广德鲁克先生的思想理念。这种活力和动力源泉,正来自父亲“终身学习”的精神传承。
当谈到如何保持终身学习的活力时,她表示,首先人的头脑要保持活跃,身体也要保持活跃,“医学证明,如果你这方面不活跃,寿命也短一些。”对她而言,现在最“爱恨交加”的就是学中文,觉得很辛苦,但又非常有兴趣,因为中国语言结构太有趣了。她近期已经花了八个星期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集中训练中文,现在已上了五个星期,“很辛苦,但应该会坚持下去。”
与本报副总编辑会晤“秀”中文
塞西莉女士学中文非常注意学以致用。昨天下午,扬子晚报副总编辑戴平先生,与塞西莉女士及翻译罗达信(Robert la)先生会晤时,塞西莉女士不时说出几个汉语字词,让人油然而生敬意和亲切感。当谈及德鲁克先生有几个子女时,塞西莉女士用汉语说:“一姐姐”、“一哥哥”、“一个妹妹”,惹得大家不禁会意而笑。当赵曙明教授请她转达对她妈妈、德鲁克太太的问候时,她又自豪地说起了中文:“一百零二岁了!”“哇!”大家忍不住齐声惊叹,果然秉承“终身学习”的德鲁克家族,也具有长寿的传统。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