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文化>>媒体联播

德鲁克女儿谈父亲说大师 分享"五个好习惯"

2013年09月06日09:56    来源:扬子晚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德鲁克女儿塞西莉做客扬子晚报,谈父亲说大师

塞西莉女士与本报副总编辑戴平握手并赞本报赠她的云锦太美了。

塞西莉女士一行在本报交流。

“只要一提到彼得·德鲁克的名字,在企业的丛林中就会有无数双耳朵竖起来听。”《哈佛商业评论》的著名评价,堪称对德鲁克思想影响力的最好诠释。昨日,德鲁克先生的女儿及其思想的嫡传者Cecily Drucker(塞西莉·德鲁克)女士做客扬子晚报,与扬子晚报副总编辑戴平先生会晤,并接受扬子晚报壹财经主编顾燕女士的视频专访。

在女儿的眼中,大师的思想与形象有何与众不同?作为德鲁克思想的嫡传者,她又如何看待其在中国的传承?专访中,她与德鲁克先生的学生——南京大学商学院名誉院长赵曙明先生,共同讲述了德鲁克管理智慧。

A 说大师

他的理论具有普遍意义

塞西莉女士回忆说:德鲁克先生从上世纪30年代起就对东方艺术感兴趣。1988年左右德鲁克夫妇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访问了中国。

赵曙明教授说,他1981年到美国留学时,对德鲁克还不太了解。 但他1987年第二次到美国攻读博士时起,开始上德鲁克先生的课,并从此开启了与德鲁克先生间长达几十年的师徒之缘。“德鲁克先生1988年到中国前,是对日本很感兴趣,但后来他发现中国改革开放后在管理方面有很多启示。”德鲁克先生的真知灼见也深深影响了他。1990年,赵曙明从美国克莱蒙研究生大学毕业后,与中国机械工业出版社齐心协力会同国内顶级专家,把德鲁克先生的39本书翻译成中文,为中国读者开启管理智慧之门。 近年来南京大学商学院连续做了75期德鲁克论坛,每次同样深受学者与企业人士青睐。

5个关键点是简明有效的管理工具

赵曙明教授介绍,企业家们认为,德鲁克先生的书非常通俗易懂,并有实践性。如最深入人心的“5个关键点”——我们的事业是什么?谁是我们的客户?客户需要什么?我们要追求什么样的结果?我们的计划是什么?这五个问题融汇了德鲁克先生60多年为众多世界知名企业做顾问咨询的经验。

根据这5个关键点,企业的战略规划可简化为一个决策者马上就能使用的管理工具,并解决企业为什么存在,如何定位,如何制定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如何取得卓越成效等一系列决策问题。

经理人若没全球视野会下岗

围绕着本土化和全球化的问题,身为律师的塞西莉女士谦虚而又严谨地说:“我不是德鲁克先生学问的研究者。”她认为管理人的基本原则是共通的,“如果德鲁克先生今天在世,看到这种资讯流通,他可能不会说管理一定100%本地化。现在做管理者,一定要有放眼全世界的眼光。”

赵曙明十分认同:“现在管理者要有全球视野,战略眼光”。他介绍,1992年后跨国公司涌入,全球化的管理大为提倡。但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培养了一大批管理者,所以现在跨国公司也在考虑本土化。

数据显示:1995年跨国公司在中国招聘的大陆高管只有15%,2005年就已达到35%。90年代开始,中国商学院也已培养了差不多25万MBA、EMBA学生。当前已是一个本土化与国际化互相交融的时代。

谈到这,他引用了德鲁克先生的观点:“我记得有一次跟德鲁克讨论,他讲到未来经理人有两种,一种是有全球视野、战略眼光的经理人,一种是下岗的经理人。”也就是说,无论是在国外还是中国,管理人一定要有全球视野和战略眼光,还要有跨文化管理理念,否则就会下岗。

管理个人“要事优先”养成五个好习惯

本次专访征集了不少读者提问,其中问及最多的比如:“管理企业有那么多理论,可否用到管理个人?”对此,德鲁克女儿和赵曙明教授都建议可参考德鲁克先生的“五个好习惯”。

赵曙明介绍,德鲁克先生讲过组织可分为盈利和非盈利组织;后来又加了个社会组织,比如NGO非政府组织等。不同组织的管理不一样,但总体而言:“领导者做正确的事,管理者(经理人)把事情做对。”

塞西莉女士认为:“每个人的时间是有限的。所以对个人来说,要做对的事,并把事做对同样最重要。”

赵曙明建议每个人都可以看看《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这本书将教会个人如何管理时间和项目。而更简洁明了的则是“五项主要习惯”。德鲁克先生认为,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必须具备以下五项主要习惯:善于利用有限的时间;注重贡献和工作绩效;善于发挥人之所长;集中精力于少数主要领域,建立有效的工作秩序;有效的决策。核心就是:“要事优先”。

(责编:王鹤瑾、许心怡)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