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文化>>本网原创

  

访戏剧理论家刘连群:“少京赛”的独特魅力

本报记者  王  珏

2013年09月12日08:00    来源: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京剧遇上孩子们(文化问答)

  8月31日,中央电视台首届全国少儿京剧电视大赛落下了帷幕。在为期4个多月的时间内,来自全国各地的小选手们进行了激烈角逐。稚态可掬、表演老到的孩子们给电视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刮起了一阵“萌版”京剧风。“少京赛”有何独特魅力?记者专访了戏剧理论家、首届少儿京剧电视大赛监审刘连群。

  记者:据了解,“少京赛”直播22场,收视持续飙红,大概有1亿观众观看了比赛。为什么“少京赛”这么吸引眼球?

  刘连群:“少京赛”将古老民族艺术与新世纪一代相结合,参赛的孩子们几乎都是21世纪出生的,活泼可爱、天真无邪,充满了童真童趣。而整个比赛又是生旦净丑行当齐全、唱念做打剧目丰富,扎实的表演基本功、多彩的表现形式,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少京赛”将人们对孩子的喜爱和对京剧魅力的领略叠加,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记者:“少京赛”的火爆程度甚至超过了青京赛、学京赛、票友大赛等已有的京剧赛事,成功的原因何在?

  刘连群:青京赛主要针对专业院团演员,学京赛是为戏曲学校学生提供的平台,票友大赛是为热爱京剧的观众提供展示京剧才艺的机会。而“少京赛”专门针对3—15岁的少年儿童,旨在发现和挖掘更多有天赋、对京剧感兴趣的孩子,培养新一代京剧艺术的接班人。“少京赛”是零门槛,专业、票友均可参与。

  在“少京赛”赛制上,央视戏曲频道不仅运用了前三者积累的丰富经验和方法,还注意结合少儿的特点进行创新。比赛分少年专业组、少儿组、少年业余组,通过全国海选、复赛、决赛三个阶段,除了专业评审,还专门增加了观众评审、媒体评审,进入决赛的30位选手还可以进入专业评委指导团队。比赛既借鉴了已有的成功经验,又加入了流行节目的元素。

  此次比赛的小选手们呈现了相当高的水平,有少儿专业化的趋势。这也得益于孩子们专业化的老师。孩子们的老师集中了老中青三代专业演员,年龄最大的指导老师已经91岁。

  当然,这也得益于近年来我们弘扬京剧艺术取得的成效和社会对国粹的重视,京剧热也感染了孩子。

  记者:“少京赛”还有哪些启示?

  刘连群:“少京赛”让我重新审视京剧和孩子们的关系。在比赛中,我注意到,一些少儿选手是天然的热爱京剧、喜欢京剧。只要有好的文化氛围和环境、有合适的时机和平台,让孩子们可以接触到京剧,孩子们是乐意亲近它的。可以说,“少京赛”打消了京剧这门传统艺术属于中老年的偏见,打破了京剧和新时代绝缘的印象。事实证明,古老的国粹艺术和最年轻的新生代之间会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这让我们对京剧树立了信心。

  记者:电视比赛毕竟有其娱乐化的特点,“少京赛”如何避免功利化倾向?又如何达到比赛传承京剧艺术的目的?

  刘连群:首先,京剧有其固定的程式,参加比赛的孩子们都需要经过正规训练,一招一式、举手投足无不体现出京剧程式的严谨。这本身就区别于一般性的娱乐性电视比赛。此外,首届“少京赛”也很好地避免了功利化的倾向,“少京赛”一直在强调比赛不是为了培养明星,而是让孩子们通过专业赛事的参与,领悟京剧艺术中的手、眼、身、法、步等技巧,提升孩子们的精气神;通过学习京剧中的唱、念、做、打等基本功,提升孩子们的综合素质,从而真正传承、弘扬京剧这门古老的艺术。可以说,“少京赛”达到了通过比赛展现少儿风采、发掘菊坛幼苗、普及京剧知识、培养京剧观众的目的。

            

  网友提问来自人民网文化频道,更多精彩请见人民网文化频道http://culture.people.com.cn/《文化问答》互动留言板 


  《 人民日报 》( 2013年09月12日 19 版)

(责编:黄维、许心怡)

相关专题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