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文化>>滚动新闻推荐

八廓街:老街旅游如何更上一层楼?

2013年11月16日07:05    来源:中国文化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八廓街:老街旅游如何更上一层楼?

  八廓街(未建成前)保留有许多商业遗产和贵族府邸、活佛家庙,承载着几代居民的文化记忆。

邦达仓大院是邦达仓家族生活之地,延续着以这个家族为代表的藏商文化。

  西藏是许多旅游者心中的圣地,而位于拉萨市的八廓街则是去西藏旅游的必去之处,这里不仅有闻名遐迩的宗教重地大昭寺,而且云集了各种各样的藏式商品。自2009年经文化部和国家文物局批准,由本报联合中国文物报启动中国历史文化名街评选活动以来,像八廓街这样的历史文化名街已经有40条。这些街区无疑是一座城市历史、文化和生活方式的缩影,许多还保留着城市中最后的历史古迹、重要建筑,也正因为其蕴含的美学景观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使之成为旅游资源集中之地。

  但是,这些老街现在也面临着与八廓街一样的难题,如何解决拥挤的客流,让游客和居民共享街区?许多街区虽然历史遗迹众多,但还停留在可观可览层面,如何提升到可触可摸、可探可觅、可娱可乐、可居可游层面,提供更丰富的旅游体验?又如何处理保护老街与现代化及旅游产业化之间的冲突?

  记者专访八廓街街区保护和提升规划主持者、北京大地风景旅游景观规划院副院长李霞,了解该规划是如何面对以上难题,又提供了哪些解决方案。

  八廓街之困 旧与新的难题

  “八廓”在藏语中是“中圈”的意思,是指环绕大昭寺三条转经道的中间一条。“八廓”随着大昭寺的建成而出现,又随着大昭寺朝拜活动的兴盛而日益繁华。今天,一般所指的“八廓街”已不仅是环绕大昭寺的“中圈”,而是包括一条长约1000米的环形主街和呈放射状的35条街巷在内的整片街区,总面积约133公顷,这些街区承载着朝圣、居住、行政、商业等多重功能,仍保持着较为传统的历史格局和风貌。

  八廓街是凝聚藏文化理想和信念的典范街区,保留有壮丽可观的建筑,承载着藏传佛教的信仰,见证了南亚商业的繁荣,但今天它所提供的旅游体验丰富度并不高,藏文化丰厚的价值并未得到很好地挖掘,甚至这里所售卖的一些藏式纪念品竟然是来自浙江义乌的小商品,而非藏族特有的手工艺品,这条千年古街的历史价值和现实展现之间存在着巨大的落差。

  此外,八廓街的旅游空间与生活空间之间的冲突也日益凸显。2006年拉萨市曾做过调查,当时生活在八廓街的本地居民已达到8万人,平均每平方米17人,人口密度很大。而自从青藏铁路开通后,进藏旅游的人数飞增,去年拉萨市旅游接待量已达到650万人次,这些游客基本都要先到拉萨中转,去一趟八廓街,假设拉萨全年适游天数为200天,那么八廓街上平均每天有3万游客在此活动,造成街区拥挤,本地居民和佛教信徒的正常朝拜活动都受到影响,同时,游客的休闲空间也很少,两者如何才能共享这一历史街区?

  对此,李霞认为,这正是旅游发展与街区保护之间矛盾的体现,“旧”的文化遗产是八廓街旅游的核心价值,而“新”的旅游设施更能符合新时代大众游客的基本需求。如何在旧与新之间寻求平衡,是八廓街保护性利用的难点。

  这种“旧”与“新”之间的矛盾在八廓街上表现在很多地方:比如,老街原有的独具藏族文化特色的街区风貌与现代设施之间在建筑景观上的冲突。近年来,八廓街上出现了很多青年旅社、酒吧、大型购物商场等新生事物,有些新型设施在建筑风格和体量上与历史街区的传统形态形成较大反差,破坏了街区原有的历史感。

  “八廓街这种创新冲动主要源自旅游环境的变化,其中包括旅游需求、旅游投资主体和对旅游地品质衡量标准的变化,而创新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增强了旅游的舒适性和可读性,但同时也带来很多问题,如地方感弱化、街区景观混乱等。”李霞说,“如何在八廓街街区发展和旅游发展中寻求到旧与新的平衡,是八廓街旅游发展最重要的问题,也是其瓶颈所在。”

  这也成为李霞2010年主持八廓街街区保护和提升规划项目时的出发点,当时她率领团队系统梳理了八廓街的历史,经过深入调研,提出“记忆为体、创新为用”的规划思路,即“尽最大力量保护和保持街区记忆,并在旅游设施和旅游服务方面合理创新”。

  规划突围 点线面结合

  “解决问题首先要认识到街区的价值,我们给八廓街的定位是拉萨的三大中心,即佛教传播中心、古城发展中心和文化保存中心。”李霞解释,“针对此,我们在做规划时,着重考虑4个问题,文化如何转化成旅游产品?景观设计如何与原有街区风貌保持一致?旅游规划中不可避免地涉及居民迁移、城市转型等问题,如何将旅游规划与城市规划相结合?又如何在旅游规划中合理地设计街区商业业态?”

  李霞提出进行点线面结合的全方位遗产保护和利用思路,“点”是指对整个街区的公共建筑和设施进行系统整理、适度恢复,从旅游开发的角度重现古城历史框架,形成八廓街街区内新的游赏节点。比如,可以在目前的拉萨电影城内,开辟“拉萨老记忆”特色放映厅,恢复“柳梧夏”等拉萨早期电影院的内部场景,面向游客播放在西藏产生过重大影响力的怀旧影片如《西藏婚礼》等,让“看怀旧电影,品拉萨往事”成为游客在八廓街的一项重要体验项目。

  而在“线”方面,该规划通过梳理八廓街街区内的主要街巷,提出构筑“三环九巷”的特色街区格局,从而确定古城内旅游发展的重要廊道,明确古城游赏框架,实现八廓街从“转经环线”向“游赏环线”的转变。

  这其中首要的问题是一环,即现有的八廓街主街如何构建,李霞提出要做减法,针对现有八廓街经营混乱、发展无序等现状,应进行功能疏散,保留有历史渊源的商铺,将其他中低档次的商贸设施逐步分散到周边街巷中,亮出老街的主要节点,保证主街的宗教功能,恢复转经路的神圣氛围,补充高品质文化休闲项目,主打怀旧和遗产旅游。

  二、三环则容纳从一环上退出的商业设施,以满足本地居民需要的商业服务,同时承接八廓街的旅游商品集散和销售功能,以及外围的交通集散和换乘、驴友信息交流与服务等功能。尤其是二、三环在景观设计上,也应注意与主街的历史风貌保持趋同,形成统一的街区景观风格。

  除了三大环线之外,该规划还提出重点开发小昭寺路、东孜苏路等9条特色街巷。作为深度体验拉萨古城的旅游空间,这9条街巷不仅可以与三个环线形成功能互补,也是联通三大环线、沟通古城内外的重要通道。值得一提的是,李霞在进行9条街巷的规划时,提出了建设非遗博物馆的思路,集合八廓街商业文化和藏族非遗的展示,开发多样化的小型博物馆。在运营模式上,除政府投资外,鼓励大型手工艺企业、知名艺术家等在此建设私人博物馆,并与特色商业和文化休闲消费项目结合,构筑多渠道的博物馆盈利模式。

  此外,在这些街巷中,至今还保留着很多特色民居,李霞认为,可以对此按照保存完好程度、建筑风貌特色等指标,进行等级划分和不同层次的开发,每一个院落以特色旅游服务设施为主,形成体验八廓街传统生活的载体。“我们对历史文化价值很高、建筑保存较好、风貌特色突出的民居,建议建立保护档案,进行监控保护,不允许内部结构改造,可以开发成高档主题酒店、文化休闲项目和历史游赏节点。比如,邦达仓大院是邦达仓家族生活之地,延续着以这个家族为代表的藏商文化,可以将其打造成拉萨的顶级商务会所,设置茶马古道主题餐厅和客房,为高端商务游客提供特色服务。”

  在“面”上,李霞提出“街巷串联、片区整合”的理念,把八廓街的所有街区划分为不同的5个主题风貌区,并从景观风貌整治、居民密度调控、商业业态选择等方面设计控制指标,从而实现对八廓街街区整体风貌、游赏环境和商业秩序的有效管理。

  由于八廓街印象街区主要是以大昭寺为核心的环绕区域,是整个八廓街街区的核心所在,该规划将这一街区的主题定位为“神圣的转经路,老拉萨的历史文化长廊”,对这一街区的指标设定为常住人口密度应为200至250人/公顷、噪声控制上限为70至75分贝、应有2至3个厕所和2至3个垃圾回收点。所以,这一街区的整治要点在于搬迁疏散沿街居民,适度降低常住居民密度;调整街区商业功能,适度疏散转移初级商业设施;策划独具特色的广场文艺活动、街头艺术表演等,未来游客在这一街区将见到的应是公共博物馆、私人博物馆、文化休闲酒吧和主题旅店、餐厅以及具有非遗文化展示功能的特色手工艺品店等。

  落实需构建“政府+企业+居民”的多方利益平衡运营机制

  八廓街街区保护和提升规划对整个街区提出了系统性的改造计划,李霞说,这一规划是《拉萨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的一部分,是一个长期规划,其落实需要10到20年。她介绍,今年10月,拉萨市已出台《拉萨市老城区保护条例》,已将对古城老街的保护纳入法律范畴,目前已公布对56个古民居进行保护。此外,在八廓街,对民居院落进行保护性利用已形成一种风潮,一些居民将其出租,建设高星级的藏式特色酒店。并且,国际化的导引和解说系统已逐步落实到八廓街的八十几条街巷中,改善了旅游服务设施。

  李霞表示,对于历史文化名街的改造和提升在实际中会遇到很多难题,其中,最大的难题之一就是如何让本地居民自愿搬迁分散,游客需要更多旅游空间,但本地居民已习惯生活于此,如何处理这个矛盾?李霞建议,需要政府进行宏观统筹和建立有效的商业利益机制来平衡这一矛盾,“我们提倡对遗产地的原地保护,政府应打破部门壁垒,成立以文物保护管理局、国土资源局等部门为主的改造领导协调小组,坚持让利于民和修旧如旧原则,把统规改造的方式与市场运作相结合,引入社会资本,将八廓街基础设施改造工程推向市场。通过招标,以建设—经营—转让的方式吸引民间资本投资,实现基础设施的产业化运作。同时,加强对本地居民的商业培训,特别是注重对藏族年轻一代的培养,他们将是未来拉萨乃至整个西藏旅游发展中的生力军。”

  而对于西藏的人才制约难题,李霞认为,目前西藏很多富有文化特色的手工技艺传承困难,更谈不上对其进行创意设计,这让西藏的文化产业化很难实现,对此也要借助外力。“但是,外地人常常也会由于文化心态的问题,如猎奇心理,很难真正读懂西藏文化的内涵,也就无从谈到融会贯通,增加创意附加值的问题,如何处理这一难题确实还值得探索。”李霞说。

(来源:中国文化报)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