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公共文化体系建设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李国新 资料图
人民网北京11月18日电 (陈苑)“‘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一种全新的提法”,11月17日,国家公共文化体系建设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李国新在接受人民网文化频道采访时对《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行了详细解读,从发展目标、治理理念、主要任务、传播手段及评价机制等方面分析了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标志。
《决定》提出“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李国新认为,从2005年以来中央提出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如今添加“现代”二字,将使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治理的理念、主要的任务、以及传播的手段等方面产生相应的变化。
李国新认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提出,实际上与总目标当中所提出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方式的现代化是相呼应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现代化的国家治理体系的组成部分,也是现代化国家治理能力所必需的要素。
李国新进一步分析了“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五个标志:
一是发展目标的现代化。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中明确指出了文化体制改革发展的总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二是公共文化治理的理念在走向现代。例如:将公共文化纳入基本文化服务,这在以前是没有的;实行公共文化服务政府主导、政事分开的原则,政府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也是现代化理念的体现;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即公共文化服务由政府主导,由开放的竞争的市场化手段在资源配置及服务供给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是主要任务的现代化。“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机制,统筹服务设施网络建设”,如今我国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呈现“九龙治水”的现状,没有形成合理的布局与管理,需要进行协调;《决定》提出“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就是以标准化促进均等化,因为公共文化强调均等,要以需求为导向,以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为依据,建立合理的供给标准;整合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现在我国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地分散投入,难以形成资源优势,需要通过整合来形成资源优势;《决定》中明确提出“建立法人治理结构”,这也是政事分开的必然结果,政府由办文化转变为管文化,具体的公共文化服务单位必定需要建立法人治理结构;“培育文化非盈利组织”属于一项新的任务。我国目前的非盈利组织很薄弱,文化非盈利组织几乎是零,所以需要重点培育。李国新最后强调,在目前的中国,要“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上述的重点任务就必须要完成。
四是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传播手段有明显的特点。在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当中就已提出要建立技术先进、传播快捷、覆盖广泛的现代传播体系。
五是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评价机制有两个维度。第一是以需求为导向,即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提出“建立群众评价和反馈机制”;第二是建立以效能为导向的绩效考核机制,即上级政府对公共文化服务单位要以效能为导向建立完善的绩效考核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