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得诺奖,莱辛还是很高兴。
年轻的莱辛。
莱辛接受采访。
她是诺奖史上最“有范儿”的获奖者,她前天刚刚离开这个世界。从此,人间少了一位会写故事的酷老太,天堂多了一片歌唱的野草。
她是迄今为止最年长的女性诺贝尔奖获得者,著作等身,被称为“文学祖母”。童年不幸,少年失意,婚姻草率,遗弃子女,信仰失落,半生飘零……这些会被大部分人定义为“不幸”的人生经历,是她一路走来、一路笑看的风雨过往。后殖民主义、共产主义、女权主义、神秘主义……她的身上有着太多的标签,有些甚至是矛盾的。她却说:“我贴上过一切可能的标签,而我自己,却从未有过任何改变。”她自称在任何场合中都是个“异类”。
她是多丽丝·莱辛,2007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2013年11月17日去世,享年94岁。
1 反女权主义 &女性主义标杆
诺贝尔把莱辛作为一个女性主义的先锋战士来奖赏,可莱辛总想着摆脱那个恼人的标签。
据说莱辛是诺贝尔史上最“有范儿”的获奖者。那年已87岁高龄的莱辛直到结果公布2个小时以后,在自家门口被记者围住时才晓得原来她得了奖。莱辛眼睛咕噜一转,叹了口气,“我的神啊!”她说。
她一直认为诺奖不喜欢她,得奖后她接受采访时说,早在60年代,她在瑞典的一次文学晚宴上碰巧坐在一个诺奖委员会的成员旁,他对莱辛说:“你永远得不到诺贝尔文学奖,因为我们不喜欢你。”所以莱辛称:“可能因为他们不能把奖颁发给一个死人,所以他们想在我翘辫子之前赶快把奖颁发给我。”然后一年后她向媒体哭诉:无休止采访、拍照……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一场灾难”,自己恐怕无法再继续写作。
瑞典文学院称莱辛的《金色笔记》是一本“先锋性的作品”,是“影响了二十世纪的男女关系的为数不多的几本书之一”。
诺贝尔把莱辛作为一个女性主义的先锋战士来奖赏;可这对于莱辛来说却是一个莫大的讽刺。因为《金色笔记》,莱辛无可争议地成为英国最年长的女性主义“代言人”;但自从那本书出版以来,莱辛无时无刻不想着摆脱那个恼人的头衔。莱辛非常不希望被视为“女权主义者”。
女性主义运动中的吊诡由此出现:人们视《金色笔记》的作者为女权主义的开路先锋,然而那个作者本人却是个反“女权主义”者。莱辛曾公然指责如今的女权文化“懒惰而阴险”。她说,如今的女权主义者喜欢将男性被定义为没有思维、行尸走肉一般的垃圾,而这样的浅薄让她无法忍受。
2 左翼政治&家庭主妇
“对我来说,写作是我非做不可的事。如果不写作,我就会发疯。”她说。
莱辛是位女作家,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所长陆建德说她,“像家庭妇女,说话细声细气。”但她的作品却充满着蓬勃的气派和排山倒海的力度,主题宏大:种族歧视,共产主义,恐怖主义,人类的生存环境,她探索肤色,人种,性别,社会的隔膜,人(男人和女人)在社会、自然和宇宙中的地位。
她著作等身,风格迥异,如果做一个粗略的划分,她的创作可以分三段:一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时以南部非洲为背景的作品,处女作《野草在歌唱》,1952年到1969年间的5本半自传体系列长篇《暴力的孩子》,以及一系列短篇小说。
第二阶段从60年代起,她开始探索人类,特别是女性的心灵和情感,代表作是1962年出版的《金色笔记》。小说主人公是位文思枯竭的 女作家,通过5本笔记来清理自己的思路,探讨政治、非洲、性、心理分析、梦境、殖民主义、种族主义、共产主义与男女间的爱情,小说结构复杂,不分章节,后现代的叙述手法,层层叠叠,剪不断,理还乱。
从70年代起,莱辛专心于科幻小说的创作,她也沉浸在宗教的神秘主义之中。这个时期的作品争议最大,许多批评家和读者觉得失望。
政治,也许是多丽丝·莱辛与其他女作家拉开差距的根本原因。莱辛的许多作品都可以定义为“女性文学”,但并没有局限于感性的情感题材。她不诗意,相反她咄咄逼人。比如,她在小说中解释自己之所以加入罗得西亚左翼组织,其原因在于“左派是这个镇上唯一具有道德力量的人,只有他们理所当然地把种族隔离看作洪水猛兽”。
3 两度离婚&爱猫成痴
比起对婚姻生活的热爱,被批评抛夫弃子的莱辛更喜欢与猫相伴。
离婚与政治,这两件事深刻地影响了莱辛的写作。在漫长的创作生涯中,莱辛偏爱描写婚姻破裂的女人;确切地说,是描写因为失去丈夫而生活支离破碎的女人。但她本人觉得自己并不是其中的一员。“尽管我自己的婚姻都不怎么天长地久,但那并没有长久地影响我,”莱辛说,“但是一个女人竟如此受婚姻的限制:一整代的女人,嘴里谈论的与她母亲的时代没有任何差别——这个现象长期以来都吸引我去仔细探究。”
莱辛属于“大英帝国”的孩子(虽然她后来曾因不承认大英帝国的存在而拒绝接受皇封),于1919年出生于现今的伊朗,父母都是英国人,5岁时全家迁 往南罗得西亚(今津巴布韦),南部非洲的生活对她的写作影响极大。她在第一卷自传中动情地描写非洲原野的声音、颜色和味道,“真正的原野,活着的,运作着 的,满是动物和鸟类的原野树丛……我家门口有一棵大树,浅色的树身上有雷击的伤痕,大树里藏满了蜜蜂和蜂蜜。”同时,她也亲眼看到白人移民生活的艰苦,更体验到白人与黑人的关系的不平等。她的母亲虽让人受不了,但是是母亲从欧洲运来许多书籍,大多是经典文学作品。后来她辍学在家,开始了自学生涯。莱辛生活的一面是原野上的玩耍和探险,另一面是读万卷书的强烈的内心世界。16岁时,因家境困难,她出去工作,做过电话接线生、打字员和秘书。
1939年,莱辛与弗兰克结婚,育有一子一女。1943年,婚姻破裂,她离开丈夫和两个孩子。对于抛夫弃子,她一直多受批评。很快,她结识了第二任丈夫,一位德国流亡的马克思主义者,他们于1945年结婚,儿子彼得出生,这次婚姻也以离婚告终,但是莱辛留用了前夫的德国姓氏。1949年,莱辛携带幼子,手提箱里装着《野草在歌唱》的手稿,来到伦敦。
比起对婚姻生活的热爱,莱辛似乎更喜欢与猫相伴。爱猫成痴的她,在《特别的猫》里讲述了人与猫之间的动人故事,细数曾经让她欢欣也让她忧愁的猫。莱辛有极度具象、栩栩如生的想象以及冷静精确的观察,她笔下的猫,是个生命感十足的世界。
人物档案
出生:1919年10月22日出生于伊朗,原姓泰勒。父母是英国人。6岁时随父母迁居南罗德西亚(即现在的非洲国家津巴布韦)。
辍学:她15岁(又有说是12~13岁)时因眼疾辍学,在家自修。
政治:16岁开始工作,积极投身左翼政治运动,曾一度参加共产党。
婚姻:两次结婚并离异共3个孩子,1949年她携幼子移居英国,当时囊空如洗。
写作:1950年出版处女作《野草在歌唱》并一举成名,此后一发而不可收。
诺奖:2007年10月11日,获得2007年度诺贝尔文学奖。
逝世:2013年11月17日,多丽丝·莱辛逝世,享年94岁。
阅读延伸
我想见王蒙和张艺谋
1993年5月,时年75岁的莱辛开始了她仅有的一次访华,同行的还有英国作家德拉布尔及其丈夫——英国皇家文学学会主席迈克尔·霍尔洛伊德。从5月2日到15日,莱辛先后访问了北京、西安、上海和广州四个城市。
在北京期间,莱辛提出想见两个人。一个是作家王蒙,另一个是导演张艺谋。莱辛结识的第一个中国作家是王蒙,他们在1990年意大利蒙代洛文学节上更是有缘,当时两人同是获奖作家。莱辛来到王蒙家的四合院里,双方就像老朋友一样。见过王蒙,莱辛又提出:“我很想见见张艺谋。”全程陪同老人的翻译程惠勤回忆说,莱辛讲她在英国看了《大红灯笼高高挂》和《菊豆》,对影片印象很深刻,所以想见见导演。
这个消息几经辗转传到了张艺谋那里,他立刻答应主动找了宾馆附近的西安风味餐馆招待客人,想让她见识一下自己平时的生活状态。莱辛和另两位英国作家听张艺谋兴致勃勃地聊:“你们接下来要去的西安,是我的老家,估计你们在那儿吃的也有今天这种食物(西安泡漠)。”(深圳晚报见习记者 马君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