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青年报报道,当鲁迅写出“晚安!”,多数人会觉得这是礼貌性问候,可能语文老师不这么认为:“晚安的‘晚’点明时间,令人联想到天色已暗,象征着当时社会的黑暗,而在这黑色的天空下人们却感到“安”,侧面反映出人民的麻木,而句末的感叹号体现出了鲁迅对人民麻木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这是两天来在网上广为流传的一段文字,如此分析让不少网友想起中学时的语文阅读理解,“文字被过分解读了。”
大学毕业于中文系的严小姐说,她看到后第一反应就是中学时期的语文参考资料、一课一练,“阅读理解答题模式都是这样,被标准答案整出好多意思。”在严小姐看来,虽然这样分析没有影响她对文学的热爱,但如此肢解文章她不敢苟同,“本来属于文学艺术的美,却要用理性的框架来套嵌。”
初中生洋洋看到这段分析文字后不住地点头:“得分点都有了。”
网友根据这段分析文字纷纷进行延伸,网友“关昊_leslie”就替语文老师解读了鲁迅写出“吃饭”两字背后的深意,“语文老师:吃字暗指生存状态,表明鲁迅先生巧妙抨击封建社会人吃人的落后思想,饭则是反讽的最佳体现,因为当时的大多数中国人是根本吃不饱饭的,由此可见鲁迅先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情怀。”
上海某资深语文老师表示,这段话略显夸张,有针对语文考试折射的阅读方法暗讽的意味,“如今硬套的回答形式有所减少,教育要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而不是格式化文本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