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文化>>滚动新闻推荐

张大春:李白是当时的“自媒体”(图)

2014年01月24日09:26    来源:北京青年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张大春:李白是当时的“自媒体”(图)

  2013年的某个早上,张大春的妻子对他讲,不要总是写那些只有你感兴趣、别人却听不懂的话。张大春问,你说我写什么好?她随口讲了李白的名字。2014年1月,张大春带着李白系列的第一册《大唐李白·少年游》,坐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会议室里接受“青阅读”的采访。

  他希望,这本跨越历史考据与文学虚构的小说会纠正读者对诗仙李白固有的误读。他不浪漫,也不潇洒,他融不进主流的繁荣,却一直对此满怀渴望。“他的留下来的诗将近一半都是为了攀交显贵,他是当时的自媒体。” 张大春说。

  李白的名字,为一直琢磨的“盛世”这个题目启动了扳机

  张大春说,最近几年他一直想写写对盛世的疑惑。“我猜妻子跟我讲到李白的时候,一定不知道我在想这个题目。”张大春说,听到李白这个名字,“像是启动了扳机。他是那个时代最没有资格缔造繁荣的角色,却完全在个人表现上荣耀了整个时代。”

  在张大春看来,李白用自己的生命示范了后人无法想象也无法追随的活力,他的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游历。张大春也就确定了写作的第一个研究对象——从隋代开始修建的水陆设施,他认定这是盛世的必要基础。“如果没有交通的便利,李白不可能‘千里江陵一日还’。可以说是隋代开始的大规模工程造就了大唐的盛世。”张大春告诉青阅读记者。“能让李白不断游历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的家底殷实。”张大春为此查阅了唐代经济方面的史料,他算出一笔账,“李白出门时候25岁,2年之内花掉30万钱。5钱一斗米,2万斗米是一个宰相一年的薪水。”

  张大春说,世人觉得李白出世、潇洒或者浪漫,这都是对他的误读。李白到处游历的目的是交游天下,赠人以诗。“李白有1000来首诗存在于世,保守估计有500首以上是为了拍人家马屁。”张大春说完想了想,摇摇头,“不能这样讲,太‘袁腾飞’了。李白的干谒是很不诚恳的。比如你姓陶,他就把姓陶的古人写一下,歌功颂德。”

  总之,李白用他的名望与影响力来获得晋用,甚至以婚姻作为政治交换,目的依然是进宫。他用献赋的方式走进权力中心,是天宝元年的事,两年后他被玄宗放归山林。这期间他和权力中心是什么关系?“唐玄宗说,李白啊,我和玉环要去赏花了,写两首诗啊。或者说,我跟她要去泡温泉了,写两首诗啊……李白是翰林供奉,他就是干这个的。”张大春点燃他从台湾带来的万宝路香烟,“千百年来,中国人一直处在对权力的追逐、和追求不得的郁闷中。我认为讲了这么多话,孟子两个字就讲清楚了,就叫‘热中’。”(《孟子·万章上》:仕则慕君,不得于君则热中。)

  有没有影射现实的企图,这不构成一个议题

  张大春说,想跨越历史考证与文学虚构的界限。“我年纪不小了,30岁之后一直都想用各种方法突破小说这个形式,写不一样的小说。”但是写这本书对他来说,“对李白的认识没有增加太多”。他说自己的收获和乐趣绝对和读者不一样。“我对李白那个时代诗歌的形式有了更多的认识。透过李白某些不成功的作品,我对严守格律会限制诗歌这件事情有了深刻感悟。李白守格律的努力,会使他的诗篇变得累赘。”于是一边写,张大春一边帮李白改。这些认识也体现在他和周华健合作的新专辑《江湖》的创作中,他说有很多灵感来自于对格律的重新理解。

  问张大春,写大唐盛世有多少可以影射到今天?他笑说没有,“至少现在没有通货不足。”问他李白身上有多少现代人的影子?他又开始抽烟。问他对“盛世”的定义,他叫工作人员给换一杯茶。“没有定义,但是当人们喊着这是盛世的时候,必定有可疑之处。”

  张大春终于在历史观这样一个问题下开口了。“每个人都不能脱离自己的生活,纯粹客观地看历史,无论有没有受过训练。每一个读历史的人,都在用已经具有的世界观体察这个历史。所以我完全没有办法回避历史里的现实观,但是很害怕把历史当成一面完全平整的镜子——凭什么我们和大唐很像?我认为这不是一对一的镜像,历史很可能是一个哈哈镜。史学家、传记作者希望通过客观书写阐释历史的原貌,这几乎是一个不可能的事情。”

  张大春把面前的录音笔、茶杯等物件摆整齐,然后说:“有没有影射现实的企图,这不构成一个议题。而是我们怎样从一个已经消逝如云烟的大帝国的历史里面,看到我们有着类似的、相同的处境。一方面通过理解自己的生活方式,理解对方,另一方面通过理解对方的生活方式,理解自己。这本来就是创作的宿命或者前提。”文/张知依

(来源:北京青年报)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