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兰州1月27日电 (记者 冯志军)甘肃省文物局局长马玉萍日前接受采访时表示,拥有近2万处文物点的甘肃虽为文物资源大省,但不敢说是文物保护工作大省,目前文物保护面临着保护资金不足和专业人才紧缺等困难。
甘肃是中华民族与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有不可移动文物点16895处,目前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25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880余处。
马玉萍介绍,尽管这些年甘肃文物保护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由于自身底子薄弱,主要的经费来源是国家支持,并且主要支持国宝单位的保护,而大量的省保、市县保以及其他一些文物点的保护按照财政分级负担的原则,是应该由地方来承担的,但地方经济投入不足,很多文物单位还有很大的经费缺口。
马玉萍说,期望国家能考虑甘肃特殊情况,对甘肃能扩大支持范围,将国保以下的文物单位也给予支持。
在马玉萍看来,目前甘肃文物保护比经费不足更突出的困难是专业人员力量的不足。“甘肃全省文物工作从业人员接近3000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所占比例不足二成。”她说,文物保护是一门专业性比较强的工作,需要各方面领域的专业人员,但甘肃专业人员总量少且分布不均衡,主要集中在一些大的文博单位。
“尤其是基层文博单位人员力量特别不足,但大量的保护工作还需要他们去做,于是具体的保护工作在推动起来比较困难。”马玉萍表示,甘肃一些基层文博单位和文物保护机构都地处偏远乡镇农村,引进专业人才很困难。从高校培育出来的文物保护专业设置也较少,需求大于供应,大家都在抢人才,这一系列综合原因造成专业人才比较少。
马玉萍解释说,甘肃文博单位编制特别少,这几年各文博单位也没有增加编制。过去一些年文物保护主要考虑到“看护”,看住不要被人盗为主,后来随着一些文物单位相继对社会开放,随之而来的是接待、安防方面增加了不少人员,随着旅游开放,研究保护也得跟上,没有基础的研究就无法对社会更好地服务。
马玉萍说,目前的文物保护是投入科技的保护和研究,以及合理利用。文物保护的职能发生了很大变化,但人员编制没有明显变化,保护力量尚且薄弱,个别地方机构尚不健全。(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