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文化>>滚动新闻推荐

吴罗工艺濒临失传 能独立编制的工艺师仅剩三人

2014年02月21日14:57    来源:中国新闻网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吴罗工艺濒临失传 能独立编制的工艺师仅剩三人

吴罗工艺濒临失传能独立编制的工艺师仅剩三人

图为罗的编制和普通普通编制不同的简易图 李海龙提供 摄

  中新网苏州2月21日电 (唐钰炜 王津)“现在整个团队也就10个人,能真正独自编织还懂得稍许一些其中原理的,算上我就只有三个了。”21日,“吴罗”公益传承人李海龙看着镜子中已经斑白的发丝感概道。

  “相比起绫、绸、缎,其他三类纺织品来说,罗的工艺是最复杂的,它通过绞纱与平纹交替,经线和纬线互相纠结,纹饰十分清晰娟秀,结构复杂多变。”苏州工艺美术大师李海龙解释。

  据了解,罗最早起源于6000年前,一直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秦汉时期花罗很精美,到了宋代罗织物最为盛行,在润州(今镇江)设有织罗务,每年贡罗达10万匹以上。

  李海龙说:“罗的制作通常都是手工完成。它每次穿一根丝,就成了绞纱,它是绞起来的,不是平的,复杂图案一天织个两三公分吧!”由于织造工艺的繁琐和效率低下,明清以后逐渐消失,吴罗的制作工艺也一度几近濒危失传。

  作为苏州光福的民间织匠,李海龙经过10多年的不懈尝试、摸索,终于掌握和恢复了吴罗织造技艺。

  2012年,包括李海龙在内的三名苏州工艺美术大师应邀共同修复故宫古迹——漆纱窗。600年前,苏州“香山帮”匠人修建了故宫,600年后,在故宫古迹漆纱窗的修复过程中遭遇困境的时候,吴罗技艺再次发挥了作用,完美再现了200多年前用于故宫内的漆纱窗。

  作为民间工艺的传世之作,罗的技艺虽然精妙,但一直面临着失传的困境。李海龙说,“整个苏州就我们一家有这个罗的工艺技术,我研究这个东西这么多年,目前团队里有10多名学员,其中只有两人学到了吴罗工艺三分之一的技术,吴罗工艺虽然开始被我捡起来了,但还是面临着传代问题。”

  一直以来,绫罗绸缎这个词是一些精美绝伦的丝织用品的统称。在古代的一些达官显贵的家中,这更是是一种身份的象征。因此,慢慢的,它也就有了另外一层意思,代表着富有、尊贵。

  然而时至今日,绫罗绸缎已经开始不再出现在主流的时尚前沿,也并不是标榜财富的直接佐证。一些最初被人们尊崇的织造技艺也开始淡出工作、生活的视野。

  不过,2013年6月,吴罗织造技艺成功入选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多少让李海龙有了一些心理慰藉。(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