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文化>>滚动新闻推荐

兵马俑坑里分离出微生物? 秦陵称没进行过合作

2014年02月22日14:03    来源:北京晚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兵马俑坑里分离出微生物? 秦陵称没进行过合作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19日宣布,该院刘波团队从秦始皇兵马俑一号坑土壤分离的FJAT-13831T菌株,为世界上首次发现的一种地球微生物——芽孢杆菌属的新种,被命名为兵马俑芽孢杆菌。“兵马俑芽孢杆菌”的新发现,日前发表在国际权威的《列文虎克微生物学杂志》网络版上,获国内外同行认可。

  兵马俑芽孢杆菌论文的发布,引起各家媒体广泛关注。昨天,记者采访福建省农科院有关人士,却被告知:兵马俑芽孢杆菌新种所取的土壤样本,与兵马俑及兵马俑坑没有关系。样本来源是研究人员在参观兵马俑后,从鞋底上刮下来的土……

  芽孢杆菌应用广泛

  据了解,芽孢杆菌是一类能产生芽孢的细菌,有较强的抗逆性,广泛分布在南极、火山、沙漠、深海、盐湖等极端环境,其活菌制剂具有强大生命力,成为人类重要的微生物资源,应用于食品、农业、工业、医学、冶金、环保、军事等。生物农药、生物肥料、生物保鲜、生物降污、益生菌、酶制剂、饲料添加剂等一系列农业活菌制剂,90%均来自芽孢杆菌。

  近年来,我国微生物学的研究应用发展迅速。福建省农科院拥有我国最大的芽孢杆菌资源库,自主分离菌种1.7万余株,居芽孢杆菌研究与产业应用的领先地位。

  秦陵:拿我们命名是不是炒作?

  秦陵博物院:福建省农科院取的不是俑坑土

  兵马俑虽然参观者众多,但想从坑内取走土却并非那么容易。秦陵博物院总工程师周铁说,游客参观只能在护栏外观看,一般人都不能到兵马俑坑里面去。如果有研究需要,经过批准之后,才能到坑里面去,取土同样需要经过批准。

  对于福建省农科院所说的实验样本是从一号坑中取的土,周铁表示,秦陵博物院从来没有与福建省农科院合作过,更没有给他们提供过土样,福建省农科院所说的土不可能是兵马俑一号坑的土。秦陵博物院已经与对方取得联系,希望对此予以说明。

  福建省农科院宣传部长致歉:写“坑内土壤”是不懂行

  既然不是从兵马俑一号坑取的土,那么,该实验的土究竟从何而来?查阅该报道的来源,均出自福建省农科院宣传部部长黄献光。昨天,记者多方联系上黄献光,他称与研究团队核实才知道,该土的土样来源并非一号坑。

  黄献光说:“2010年5月,农科院微生物研究团队,到陕西等地采集土壤中的芽孢杆菌之后,到兵马俑遗址参观,在走过参观道后,从鞋底刮取了1克土壤样本,至今大部分样本仍完整保存在实验室,少量用于分离实验,采集者未进入坑内。”

  黄献光在给秦陵博物院的说明中致歉说:“新闻稿‘坑内土壤’是本人未核对研究专家,为避免误解菌株是兵马俑身上,而按芽孢杆菌存活于土壤的常识加注‘坑内土壤’,但本人未到过现场,造成公众误解,不够严谨,特向博物馆致歉。”黄献光说,由于他没有来过兵马俑,所以也不知道游客是不能下坑的,也不能取土的,是自己不小心造成了如此的误会。

  六点疑问

  ■为何论文称土壤来自俑坑?

  昨天,记者查阅英文发现,文中说明,该土来自兵马俑一号坑。而按照黄献光的说法,土壤样本是从鞋底刮取的。

  记者多次向黄献光要求采访提样者本人及团队负责人、福建省农科院院长刘波。黄献光说,他的专业也是微生物方面的,有什么问题可以直接问他,他不清楚的会和当事人再沟通。提样者是一名博士生,目前不方便接受采访,有问题黄献光会沟通对方。

  黄献光解释说,用兵马俑坑这个名字,可能是更方便说明样本的来源地,说明这一地域,没想到会引起这么大反应。

  ■鞋底上到底刮下多少土?

  记者在论文中发现,论文中说明是10克土,而黄献光在向记者和秦陵博物院的说明回复中,均说的是1克土。

  对于这个问题,黄献光笑着说,那就是10克土吧,可能是记错了吧!黄献光说,研究团队到陕西各地土壤取样后,活干完了。该博士生到兵马俑参观后,可能是职业习惯,就从鞋底上将土刮下来,看看有没有什么可以研究的,并不是说专门到兵马俑去取的土。他说,他们研究人员经常到外地土壤中取样,所以鞋上的土会比较多。

  ■为何命名“兵马俑”?

  兵马俑博物馆每天有成千上万人参观,在参观过道留下各地参观者鞋下的土,这次发现为何命名“兵马俑”,是否有炒作之嫌?

  黄献光说,根据芽孢杆菌国际上命名的原则,一般是以采集地特征或者发现者的名字来命名,“如地中海芽孢杆菌”。而该芽孢杆菌的采集地刚好在兵马俑这个区域,所以专家采用了这个名字,并没有主观套用兵马俑来炒作之意。他说,从该土中共分离到10个芽孢杆菌的菌株,9个是目前已有的,仅一个拟似,他们的一个研究人员经过两年,采用多种方法分析鉴定,才确认了新种,之后将论文提交国际同行评审才得以确认。

  ■样品来源存疑结论是否成立?

  陕西省微生物研究所的一名专家在看完论文后说,从实验的方法等方面来看,该论文几乎是无可挑剔的。虽然取样不严谨,但筛选出了新种,还是十分不容易的,即便不是在兵马俑坑,也不影响其科研价值,但其价值大小,则要看后期的研究,该微生物对人类有多大作用。

  ■这样的研究是否严谨?

  从鞋底上刮下的土进行研究,这样的取样是否严谨?陕西省微生物研究所专家说,这样的取样肯定不严谨,取样的容器等都是需要灭菌消毒的,才能说明样品是无菌的。

  陕西省一研究兵马俑文物保护的专家说,取样一般都有严格的要求,这样取样,不够严肃,也不负责任。

  ■新发现会不会改名?

  既然不是兵马俑坑内的土,那么“兵马俑芽孢杆菌”这个名字是否会被取消呢?黄献光说,研究成果的命名是国际专家确定的,如果改的话会特别麻烦,目前还没有改的打算。

(来源:北京晚报)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