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敦煌9月9日电 (记者 应妮)第四届文化遗产返还国际专家会议9日在敦煌开幕,为期两天的会议聚焦于被盗出境的考古类文物的保护与返还。
尽管国际社会已经制订了以“1970年公约”为代表的、旨在打击文物犯罪、促使非法流失文物返还的一系列国际公约,但现有国际公约仍存在诸多缺失,如没有溯及力,无法解决历史上非法流失文物的返还问题;仅对成员国有约束力,且适用范围窄、核心条款含义不清、监督机制孱弱等。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首届文化遗产返还国际专家会议2011年在韩国首尔召开,并于2012年再度在首尔举办,希腊主办了第三届。
中国文化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励小捷表示,如何解决公约适用范围之外的文物返还问题,探索文物返还的新思路与新方法,成为世界各国,尤其是文物流出国关注的重大问题。
之所以将本次会议聚焦于被盗出境的考古类文物的保护与返还,他指基于三点考虑,一是考古类文物对了解人类文明史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而针对此类文物的盗掘一直是文物犯罪中最难应对的一类。第二,对考古类文物的盗掘,其危害性不仅在于盗窃文物本身,还在于这一行径将破坏整个考古遗址的完整性与重要性,从而使各民族痛失理解整个考古遗址所载负的历史文化信息的机会。第三,由于考古类文物的特点,使其很难列入各国文物清册;一旦遭到盗掘,难以获得具体证据,所以,此类文物的返还几乎无法得到现存国际法与各国国内法的支持。“考古类文物的保护与归还已经成为长期困扰各国及国际社会的首要难题。从这个意义上说,本届会议以此为主要议题,其选题既具重要价值,也具有相当大的挑战性。”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顾玉才透露,目前,中国已经与美国、瑞士、意大利、澳大利亚、印度、菲律宾、希腊、智利、塞浦路斯、委内瑞拉、土耳其、秘鲁、埃塞俄比亚、埃及、墨西哥、哥伦比亚、蒙古等18个国家签署了双边协议;并发布了《中国濒危文物红色目录》目录,展示了非法交易中常见的13类中国文物,旨在帮助博物馆、收藏者、文物艺术品交易商、海关和其他执法人员甄别非法出境的中国文物。
他表示,中国将积极参与国际组织、国际公约的相关活动,与国际社会凝聚共识,共同为防止和制止文物非法贩运创造条件;还将与有关国际组织和国家共同推动出台《70年公约操作指南》;参与《打击跨国有组织犯罪公约》,借助刑事手段打击文物非法贩运等犯罪活动;建立被盗文物数据库,并计划与国际刑警组织被盗文物数据库链接。
来自美国、加拿大、法国、瑞士、韩国、埃及、希腊等国家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刑警组织、国际海关组织、联合国毒罪办的70余名学者和官员出席本次会议。(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