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文化>>滚动新闻推荐

评论:古典诗词让民族文化基因传承

2014年09月12日08:10    来源:北京日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评论:古典诗词让民族文化基因传承

   原标题:来自童年时期的文化预约

  已故的熊秉明先生不仅是著名雕塑家,还是一位少为人知的诗人。作于上世纪80年代的组诗《静夜思变调》,堪称其代表作。这组诗围绕李白的千古绝唱《静夜思》展开,一唱三叹,抒发一个阔别故土数十年的游子思乡之苦。熊秉明在诗中写道,早在自己幼时,祖父就教其读《静夜思》,“它在我们学母语的开始/在我们学步走向世界的开始/在所有的诗的开始/在童年预言未来成年的远行/在故乡预言未来远行人的归心/游子将通过童年预约的乡思/在月光里俯仰怅望。”

  熊先生的故事很简单,却生动诠释了一个人和文化传统、文学经典之间的紧密关系,即在不自觉的童年时期,在根本不懂得何谓乡愁的时候,就已经“预言”、“预约”了乡愁。这种遥远的文化预约,扎根于一个人的记忆深处,陪伴未来的人生。就像刚过去的中秋节,仰望圆月当空,儿时背诵的经典诗词,如李白的《静夜思》、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会不自觉涌入我们的脑海。这就是文化经典在我们身上自然而然生发的作用。

  然而,古典诗词似乎越来越不受重视,甚至被视为教育累赘。不久前,上海所有小学一年级语文课本,删除旧版中全部古诗,美其名曰为学生减负。此举引发社会热议,大多数人不认同删除古诗词。教师节前一天,习总书记在看望北京师范大学师生时,也很关心语文课本修订,“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

  “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习总书记的话,在网上得到网友强烈的认同。通过小学语文课本,让孩子们在童年时期读一些古典诗词,实际上也是与经典之间建立一种“文化预约”关系,把经典潜移默化为文化基因。古典诗词对中国人而言,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教育家蔡元培提出过“以美育代宗教”的理论,林语堂更是进一步认为诗歌在中国代替了宗教的作用。林语堂动情地说,诗歌教会了中国人一种生活观念,给予他们一种悲天悯人的意识,使他们对大自然寄予无限的深情,并用一种艺术的眼光来看待人生。

  那么,语文课本中的古典诗词,真的会给小学生带来很大负担吗?或许未必。从删除的作品名录来看,这些诗词既不难懂,又非常短小,朗朗上口,有着韵律之美,记诵起来并不困难。也许一个人在小学时代会抱怨背诵诗词之苦,但将来他会发现,这些文化经典会让其受用终生,成为最美好的记忆部分。正如熊秉明在童年时期背诵李白的诗,当初他何曾知道自己和经典之间,无形中建立了一种深入骨髓的情感关系?

  现在提倡素质教育,批判死记硬背,但有点矫枉过正。其实,一个人在早年记忆最佳的学习阶段,诵读一些文化经典是很有必要的。小学生负担过重,更多是因为课余还要补习英语、奥数、钢琴之类,正是这些五花八门的补习班压得孩子们喘不过气来。认为读几首古典诗词就构成了重大累赘,还真有点言过其实,也确实令人悲哀的。

(来源:北京日报)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