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文化>>滚动新闻推荐

《四世同堂》后13章手稿曾在“文革”时被毁(图)

2014年09月15日15:03    来源:北京晚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四世同堂》后13章手稿曾在“文革”时被毁(图)

老舍在美国时的写作照

  1980 年,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包括《惶惑》、《偷生》、《饥荒》的《四世同堂》,也缺少最后十三章。

  1986 年,《四世同堂》由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在以前版本的基础上增添翻译过来的最后十三章,是国内最早的完整版。

  1945 年冬,老舍全家在北碚寓所大门前合影。左起:舒济、舒雨、老舍、舒乙、舒立、胡絜青。

  老舍名著《四世同堂》创作开始于1944年的重庆,到今年整整70周年。同时,今年还是老舍先生诞辰115周年和从事文学创作90周年。《四世同堂》反映了抗日战争时期古都北平沦陷后,广大人民的屈辱、痛苦、愤怒和抗争。解放前出版过第一部《惶惑》和第二部《偷生》的单行本。直到1980年,包括第三部《饥荒》在内的《四世同堂》,才首次在国内出版。但按1945年老舍为《四世同堂》作的《序》,全书应有一百章,而出版的只有八十七章,也就是说结尾部分的十三章“消失”了。事实上,这十三章因为政治原因一直未能与读者见面,在“文革”期间,这十三章的手稿最终遗失。但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老舍家人得到了老舍四十年代末旅美期间艾达·普鲁伊特译成英文的《四世同堂》缩写本,欣喜地发现了中文版中没有包括的结尾部分,最终由翻译家马小弥将这部分英文转译成中文,老舍家人用“破镜重圆”来形容这失而复得的结尾。

  后13章或因政治原因被删

  《饥荒》在1950年5月到1951年1月在上海的《小说》月刊上连载,当时杂志的主编是周而复,在连载到第87章的时候,文末写了“(完)” 的字样。老舍家人称,小说并没有完,但由于政治原因,只能被迫到这里戛然而止,作为不是结尾的结尾,“文革”后才有机会将真正的结尾补全。

  “1949年,老舍当时是将全部百万字的手稿拿回国了,给了上海的《小说》杂志,但因为政治原因,后13章被砍掉了。”舒乙解释原因有二,最后13章中描写了中国的胜利和日本的失败,中国为胜利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不像一个真正的胜利者,“书中主要人物死了19个,在某些人看来显得太悲了,因此便被删去”,另一个原因是最后13章较多地描写了瑞全和钱诗人的地下抗日活动,“只写了他们是‘地下工作者’,并没说明这是共产党,很有可能被曲解为对八路军的功绩的一种忽略和不公,所以被删去。”

  周而复建国后任上海市委统战部第一副部长,“文革”后又曾任文化部副部长,在2004年去世,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主编“文革”后第一版《四世同堂》的林纳去世,《四世同堂》结尾之谜随着知情人越来越少,也只能存在于揣测之中,而永远成为一个遗憾了。

  后13章手稿毁于“文革”期间

  小说《四世同堂》分三部,分别是《惶惑》、《偷生》和《饥荒》,总共80多万字,是老舍著作中篇幅最长、写作时间最长的一部小说。起初创作时,老舍预计创作一百章,每章一万字,共计一百万字,然而目前的版本只留下完整的前87章,后13章结局并不是老舍的原稿,而是根据英文版翻译过来的,原稿的最后13章谁也没有见过。那么最后13章到底去了哪儿?

  老舍之子舒乙称,老舍当年确实创作完成了一百万字,但由于种种不可知的原因,后13章并没有发表出来。目前现存的《四世同堂》手稿只有前两部《惶惑》、《偷生》和一小部分《饥荒》,最后13章在“文革”当中抄家时被毁掉了,“可以说结尾永远的遗失了。”

  老舍夫人胡絜青和儿子舒乙在《破镜重圆》一文中肯定,“《饥荒》的手稿肯定是带回了国”。文中写:家人至今记得很清楚,《饥荒》的手稿并非写在稿纸上,而是写在大十六开的厚厚的美国笔记本中,有很硬的黑纸面,字是用钢笔写的,很规整,本数很多,摞起来足有十几厘米高,《小说》杂志的连载就是根据这份手稿印刷的。可惜,这份手稿全部毁于十年内乱,后十三章就包括在其中。

  英文翻译版补全了《四世同堂》

  “文革”结束后,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在1979年10月、和四川人民出版社在1979年10月到1980年1月间同时出版了《四世同堂》,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还找来了著名的漫画家丁聪来为书画封面和内页插图,书名的字也是由孙奇峰题写的。四川人民出版社的第一部《惶惑》印了九万二千册,第二部《偷生》印了10万册,第三部《饥荒》印了11万册,三册共3.88元人民币,但这个版本是缺少最后13章的版本。

  之后,马小弥将英文版翻译成中文,共50万字,虽然前面内容没有国内原版完整,但却有最后13章的内容。1982年,北京《十月》杂志将这最后13章的内容发表,1983年,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以单本《四世同堂补篇》的形式出版,1985年再以合订本出版。这个合订本全文共88.6万字,之后出版、再版的书中,最全的《四世同堂》就是这个版本了。

  “老舍本人并没有看过现在的结局,因为从英文翻译回来时他已经去世。”人民文学出版社今年8月再版《四世同堂》的责任编辑王海波告诉记者,这个版本共计85.8万字。目前出版《四世同堂》的出版社不少,十月文艺、长江文艺、译林等出版社都出版过完整版本,尽管补了最后13章,依然在80多万字。

  链接

  在重庆写北平故事 妻子讲述北平见闻

  据老舍妻子胡絜青讲述,当时在重庆的老舍从新闻报道和亲友口中得知北平沦陷后人民生活的种种惨状。1942年,胡絜青带着三个孩子辗转来到重庆见到老舍,向老舍讲述了自己在北平的经历,1944年元月,老舍经过了一年多的构思,综合种种见闻,开始创作《四世同堂》的第一部,但当时还没有分别给三部取名,就叫《四世同堂》。

  《四世同堂》第一部从1944年11月开始在重庆北碚的《扫荡报》上连载,共计30.7万字。第二部《偷生》写于1945年,共计34.3万字。同年发表在重庆的报纸《世界日报》上。“他本打算用两年的时间写完这部预计百万字的小说,因为贫血、打摆子和肠胃病的折磨,加上时局动荡不安,直到1945年底才完成了《四世同堂》的第一部和第二部。”胡絜青说。

  《四世同堂》的第一部以《四世同堂》为名,由上海良友出版公司在1946年1月出版,之后书的版权交给上海晨光出版公司出版。“晨光文学书业”于1946年11月将书的前两部出版,开始分别给书取单册名字,第一部取名《惶惑》,第二部取名《偷生》,连同当时还没有写的第三部《饥荒》,将全书一起取名为《四世同堂》,每本卖“国民币三十五元”。

  老舍妻子胡絜青的叙述中,“虽然我给老舍提供了一些真实的背景线索,但是小说的全部人物和故事情节都是老舍的艺术创作,是作家的心血。”

  老舍参与译书

  亲定英文版名

  《黄色风暴》

  1946年3月,老舍与曹禺接受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讲学,在美国期间,主要在1947年到1949年间完成了第三部《饥荒》。1948年春夏,由老舍口述,美国人艾达女士翻译成英文,1951年在纽约出版,取名《黄色风暴》。这个版本是老舍直接口述翻译的完整版,有国内缺少的最后13章。

  据老舍之子舒乙介绍,老舍的英文极好,虽然这本书封面写的译者是艾达,但实际上是两个人合作翻译的。“这个女士是美国传教士的后代,从小就长在山东黄县,会一口地道山东话,老舍每天晚上拿着手稿念给她听。”舒乙说,她就根据老舍先生念的翻译成英文,再拿给老舍看,老舍英文极好,看过后他再修改。"

  舒乙称,由于中文翻译成英文,本身就要增加三分之一的篇幅,而老舍原文又近百万字,成为英文后太长无法出版,所以老舍在“念手稿”的时候,有意去掉了一些背景环境描写,只保留了主要的情节和人物。所以英文版本也被称作节译本。

  “当时翻译了十章以后拿给著名作家赛珍珠看,符不符合英文的翻译标准,赛珍珠称翻译得非常好,希望他们就照此译下去。”舒乙透露,“黄色风暴”的名字也是老舍本人的意愿,“因为当时中日交战,中国和日本都是黄种人,黄色风暴的意思就是亚洲的风暴。”

  本版文字

  本报记者 陈梦溪

  本版图片选自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年版《四世同堂》

(来源:北京晚报)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