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文化>>本网原创

 (爱上书店爱上书)

碧山书局:藏在徽派建筑间 祠堂里的阅读空间

本报记者  叶  琦

2014年09月16日07:57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丰富的娱乐方式、便捷的网络购书,让一些实体书店颓然倒下,此景似已不可逆。但总有人不甘于此,一些书店,凭借分众化、特色化经营,带来书香、赢得读者。

  这些散落于城市和乡村的书店,为爱书人提供捧书、谈书的空间,也吸引了一些原本与阅读“绝缘”的人,让他们爱上书店爱上书。

  ——编 者

  

  从安徽黄山黟县县城碧阳镇出发,穿过皖南古老的粉墙黛瓦和小桥流水,来到了大山环抱的碧山村。山高田广,阡陌如绣,这里是著名的徽州古村落之一,58.5平方公里的碧山村保有明清时期古民居和祠堂百余座。

  初秋的夕阳下,田间耕种的老人、闲散漫步的水牛,像是一幅水墨画。沿街散落着老式的小卖部、碾米厂和小客栈,一派安宁祥和。穿过徽州古建间狭长的石板路,曲径通幽,便到了碧山书局。

  一座老宅,两万余册图书

  碧山书局开在当地人的祠堂里——启泰堂,一座用于祭祀祖先的清代古宅。和一般书店不同,书局的外观并不显眼,如果不是门口挂着木制的招牌,很难从鳞次栉比的古宅中认出它。院外斑驳的白墙上贴着“宗庙读书会”的通告,2014年第四期——《白虎通义·乡射》……

  进入书局,傍晚的光线略微昏暗。在祠堂中央,四方的天井剪出迷人的天幕。环顾祠堂内部,没有明显的空间改造,除了院落中间的绿植盆栽,大部分空间都交给了书架和书。

  碧山书局上上下下有近600平方米,分为文学类、艺术类、政治类、地方文化类,甚至有乡村建设类,书架上书目不少,二楼还有外文书籍。书局每天上午10点开门,中午休息1小时,下午6点结束一天的营业。

  “这里有两万余册书,今年4月上书完毕并对外试营业。经过翻新和加固的古宅里,楼下可以免费阅读、买书,楼上有茶座可以喝茶、开展活动。”店长唐雪说,“书局还会定期开展读书会及各类主题沙龙等活动。”这位高挑的湖北姑娘为了经营书局,已和家人来碧山村生活了近一年。店里的两位店员,都是当地村民。

  置身于有几百年历史的古宅,选一本中意的书,让时间在白纸黑字间缓缓流走,这样的书店体验可谓新鲜。虽地处偏远,依然有很多人慕名而来,其中不乏从城里来碧山村住下,每天潜心看看书的人。“远离城市喧嚣,来这儿沉下心去,看看古村落,读本好书,无比舒畅。”打南京专程过来的大学生陈仲伟说,他已经是第三次来碧山书局了。

  一位游客,花1800元买书

  碧山书局已试运营5个月,当地村民常来闲坐,黟县周边甚至黄山市的年轻人把它当成一个周末的好去处,甚至外国友人也来了。

  然而,走进书局,视线范围内的十几位访客,有的三五成群侃侃而谈,有的四处找角度忙着拍照……真正翻书阅读的人并不多。

  “书店客流并不稳定,有时候一个人也没有,有时候一天能来上百人,基本上都是写生或旅游的年轻人。大多数人来店里并不怎么看书,拍完照、买完明信片就走了,在他们心里,这儿或许就是个‘有文化’的景点。”书店管理员、68岁的村民汪寿昌说。

  书店为什么开在深山里?客流如此不稳定,书店如何生存?

  原来,碧山书局是南京先锋书店的一家分店,2011年书店创始人钱晓华来到碧山并喜欢上了这里,和村里、县上谈了两年,花了140多万元整修了荒废已久的祠堂。考虑到民营资本注入对古宅的修缮和保护,黟县免去了书局50年的租金,书局每天的运营花销主要在于书的成本、水电等开支以及人工成本。

  唐雪介绍,书局的收入主要来自销售的书、手绘的徽州地图明信片、先锋书店的文创产品以及楼上茶座、咖啡等饮品,“一杯咖啡20—25元,一杯茶18元,试运营一段时间以来略有盈利。随后,我们会把咖啡馆搬到楼下,让二楼有一个更纯粹的开展活动的空间。”

  “书的利润不高,但开业以来的销售量还是超乎我的预料。一个贵州的游客一口气买了1800元的专业建筑书,一个上海的年轻人消费了900多元……”钱晓华介绍,书局里有关乡村建设、古建保护以及专门从安徽各地旧书摊上淘来的关于徽州文化的书籍极其畅销。

  一位留守老婆婆,看完了一厚本书

  “来这儿开书局不是为了赚钱,否则我不会选择碧山村。”钱晓华介绍,碧山书局是先锋书店转型探索的一部分,“传统实体书店受电子书、电商冲击,都在走下坡路。摒弃急功近利的心理,让文化和知识回归乡村平民教育是我发展书店的动力。”

  据介绍,碧山村有2000多口人,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如今,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留下老人、妇女和孩子守着老宅,清淡度日。“书店提供免费阅读,就有村民过来读书,一位老太太曾在这里看完了一本厚厚的《农民为什么离开土地》。”汪寿昌说,“碧山书局重新唤起了村民对家乡独特文化和环境的关注,让农民对自己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产生自信,这算是一种进步。”

  在钱晓华看来,乡村文化曾是中国文化的根基,如今,却有不少农村的村民打着麻将过日子,数千年的乡村文化日趋没落。她希望,碧山书局的开办,能实实在在地给村民和游人提供一个阅读空间,使村民的文化程度逐渐提升,让探索乡土的游人内心得到洗涤和净化。“虽然前来读书的村民并不多,但我相信会有一个潜移默化、越来越好的过程。”

  徽州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乡村建筑资源和历史人文资源,碧山村附近的西递村和宏村闻名遐迩。钱晓华认为,书局的开办为外人了解碧山村铺设了桥梁,也给碧山带来了积极的影响——村民的手工产品有了销售渠道,农家的旅舍和餐饮也得到了发展。“同时,以徽州文化为概念开发的文创产品既可流入市场又可激发人们的乡土认同,宣传碧山的文化和旅游。”钱晓华说。

  此外,在汪寿昌看来,徽州几百年的老房子凝聚了几代人的心血,由于年久失修疏于保护,日益破败倒塌,如今碧山的老建筑正在书局的带动下得以保护,获得了黄山市和黟县的认同和支持,“碧山书局也给徽州古建的保护做了范本,给古村落的保护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借鉴。”


  《 人民日报 》( 2014年09月16日 08 版)

(责编:王鹤瑾、许心怡)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