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锡伯族文化生态面临四方面严峻形势
在纪念锡伯族西迁伊犁戍边屯垦250周年座谈会上,本报记者聆听了专家和学者们对锡伯族生态文化问题的讨论,锡伯族的文化生态是怎样的?怎样来更好地保护它?专家们从文化生态学的视角探讨了此次大西迁对锡伯族文化的影响。
锡伯族是我国北方不断迁徙的少数民族之一,此次大西迁不仅是改写民族历史的壮举,更伴随着锡伯族文化的迁移和改变。 250多年后的今天,迁徙的锡伯族与留守东北的锡伯族繁衍发展,形成了“和而不同”的锡伯族文化。
除了对历史的东西挖掘整理以外,更应该重视现实文化
民族的生态文化本身就是一种宝贵的文化与精神财富。锡伯族的生态文化是锡伯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并沿袭下来、世代传承的生活模式,是锡伯族社会群体在语言、行为和心理上的集体习惯,是集体创造、集体传承的群体文化,是历史积淀的一种文化现象。
锡伯族的生态文化作为一个历史范畴,特色鲜明,斑斓多姿,集中体现在生产活动、日常起居、精神信仰、建筑艺术、文学艺术、歌舞音乐、饮食、服饰、礼仪、岁时节令、技艺、竞技及风俗习惯等诸多方面。自然的、原汁原味的民族文化,常常能给人以震撼,也最能勾起人们对历史的记忆。
与会专家指出,目前锡伯族文化生态面临着严峻的形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作为锡伯族生态文化重要载体的锡伯语和锡伯文,其应用领域逐渐萎缩,使用人数大幅减少,呈衰退迹象。第二,锡伯族原本丰富多彩的风俗风情,已很大程度地失真、淡化和衰落,很多习俗正在逐渐遗失。第三,由于缺乏相应的保护措施,锡伯族古老的渔猎文化、原始的萨满文化、民俗等原生形态文化也面临着消亡的危险,锡伯族文化遗产搜集、整理、翻译、研究和传承等方面也都存在极大的困难。第四,目前尚健在的文化传承人大都年事偏高,下一代传承人的培养困难重重,可以说锡伯族文化的传承和传播正处于一个瓶颈期。
北京社科院满文研究所所长赵志强给出锡伯族文化的出路,他说:“怎么抓锡伯族文化,怎么建设,这是关键问题。发展是最好的保护,对过去的东西需要保护,但是也不能只是把它当做一个宝贝,实际上锡伯族文化应该要发展。除了对历史的东西挖掘整理以外,更应该重视现实文化,比如现实生活中人们的生存状况、生产建设等,对这些成就和工作本身的描述,也是一种文化,只要锡伯族男女老幼对现实文化加以描述,对后人也是一种交代。 ”
赵志强认为,纪念锡伯族西迁250周年不是光停留在对过去的回忆,应该面向现在,对现实生活加以描述,如果现在对现实生活采取默然的态度,没有加以记录描述,再过若干年后人对现在这个状况也未必熟悉。每一个家庭、每一个牛录到底过什么样的文化生活,后人是很难知道的,所以不能忽视现实的东西。让百姓发表意见,充分表述,口述也行,文稿由官方出版,白纸黑字留下来,传给后人就是文化成果,后人通过文字记录、录音录像等才能更好地了解现在。
尽快抢救民间遗存的清代各类满文文献,若不及时动手抢救,它们将彻底消失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在历史上,锡伯族虽然人口较少,但基本采取文化宽容态度,比如清代,锡伯族在基本保持自己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全民族接受了满语满文和满族的社会文化。在满文及其传统文化濒危的情况下,锡伯族一直保存满语满文和满族的社会文化至今,这是锡伯族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完整性作出的重要贡献。
现在,国家正在大力抢救各民族的文化遗产,对锡伯族来说,目前需尽快抢救民间遗存的清代各类满文文献,若不及时动手抢救,它们将彻底消失。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原副州长顾银德说,在信息化的时代,锡伯族能把满语言文字保存下来并还在使用,这是对历史的重大贡献。现在正在办的双语教育,一定要重视锡伯族语言文字人才的专门培养和教育,不要只满足于小学的双语教育,那只是最基础的普及教育,要发扬锡伯族的文化,必须培养高层次的人才。是不是会说锡伯语、认识锡伯文字就是人才呢?不是!只有培养高层次专门的人才,这样才能做好锡伯族文化的传承工作。现在正在恢复锡伯古城,古城一定要做得有特色,就像云南丽江古城、山西的晋阳古城。民族英雄图伯特领导开挖的察布查尔大渠 200多年来浇灌了万亩良田,他对察布查尔的贡献还需要很好地挖掘。
新疆师范大学法学院副书记锋晖说,在文化建设方面,传统文化得到了很好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申报成功7个国家级项目、18个自治区级项目。像锡伯文的学习班一直在开展,清代满文档案翻译工作还在进行,锡伯语言文字数据库的建设意义深远。这几年一直搞的卡伦的祭拜仪式、图伯特的祭拜仪式都是非常好的戍边屯垦爱国主义的宣传。
此次座谈会新疆方面特别重视,座谈会由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委宣传部部长关晓军主持,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党委常委、县委书记王奕文一直在座谈会会场听取专家意见。他说:“250周年的纪念活动也让我深深地从内心当中有更多的反思。穿越历史时空,再一次深刻地感悟到我们的祖先忠诚于伟大的祖国,坚定不移。”
(来源:辽宁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