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文化

  

文艺家不妨离市场远点(新评弹·让文艺作品无愧于时代(2))

张 贺

2014年10月30日03:28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中国有句古话叫“君子固穷”,好像文人总是生活得不那么舒服。荷兰曾出过一本书《艺术家为什么穷?》,专门研究搞文艺的为何总是囊中羞涩。可见,文艺家的穷是世界通例。但在文化产业大潮汹涌的今天,文艺创造的财富神话已经屡见不鲜。不要说发达国家的那些影星歌星、文化大亨,就是国内这些年因影视出版和艺术拍卖的繁荣而发财致富的文艺家也所在多有。对于这种改变,文艺家和社会大众一样欢呼雀跃,认为是社会进步的一大表征,是市场经济解放生产力的鲜活例证。

  但对文艺而言,市场是把双刃剑:市场的存在使作家、艺术家得以成为一个职业,作品通过市场交换实现其价值;但市场也是压力和导向,唯市场马首是瞻必将使文艺家的创作走进死胡同。

  2013年3月,知名网络文学作家南派三叔宣布封笔,他在微博上透露,关键原因是“积劳成疾”,“脊椎有问题,情绪非常不稳定,血压高”。医生的结论只有一个:用脑过度。与南派三叔一样,一些热门网络写手为了多赚稿酬,在出版机构的不断催促下,每天坐在电脑前拼命写,他们自嘲是“码字工人”,不但透支了自己的素材也透支了自己的健康,甚至发生网络作家猝死于电脑前的惨剧。

  市场的负面影响还不止于此。市场高度关注那些具有销售潜能的文艺家和作品,而忽视那些具备艺术性但缺乏卖点的新人与佳作。《红与黑》的作者司汤达说:“我为100年后的读者而写。”今天的作家就没有这么幸运了。“不出版即死亡”成了作家圈的法则。哪怕你写得再好,如果出版人认为你难卖,也照样难与读者见面。流行于市场的都是快餐型的作品,大众的文艺品位因而流于庸俗和肤浅。至于为了迎合市场而刻意媚俗的作品就更常见了。

  美国独立出版人安德列·西弗林认为,美国出版业走上了一条以利润为中心的错误道路,结果使出版业“丧失了翻译——人类观念的一大部分;丧失了独立出版社——理念多元化的来源;也丧失了政治批评——布什政府上台的前两年,没有任何大公司出过一本批评伊拉克政策的书,只有小出版社出。所以,说到底,我们丧失的是民主。”由于美国读者不关注国外小说,至今翻译文学在美国图书市场中所占比例都是极小的。即便是诺贝尔文学奖的优秀作品,在那个唯利是图的市场里也卖不了几本。西弗林建议中国出版业要从美国的错误中汲取教训。

  今天,中国正在市场经济的道路上阔步前进,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手段正在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但“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这句话对所有文艺家和文化产业从业者都是一记警钟,值得时时反省。文艺家不妨离市场远一点。


  《 人民日报 》( 2014年10月30日 17 版)
(责编:白宇、刘军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